6月10日,阿斯塔納專項世博會中國館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正式開館,中國高鐵作為館內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引來一批批參觀者駐足參觀。圖為一名參觀者在高鐵操作臺體驗模擬駕駛。(新華社記者 吳 壯攝)
“最想帶回國的中國生活方式?當然是高鐵,又快又穩又方便,還比飛機便宜。”在中國讀書的孟加拉小伙薩利姆·沙麥德,對中國高鐵艷羨不已。像薩利姆這樣愛上中國高鐵的外國人不在少數。最近,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票選出了心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中國高鐵高居榜首,成了外國青年最想帶回家的“中國特產”。(6月12日《人民日報》)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擁有龐大的經濟體量,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發展除了要量更要求質。面對經濟科技發展的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新的突破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激烈的競爭下,中國唯有快人一步才能搶占先機。呼嘯的高鐵就是中國下出的一步先手棋,而這也不過是中國推進重大工程建設的一個縮影,“天眼”探空、“蛟龍”探海、神舟飛天、北斗組網、大飛機首飛……重大工程實現量到質的飛躍、點到面的提升,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強大保障,為中國巨輪前行增添了澎湃動力。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施工場面和滿天繁星相映生輝(2016年6月27日攝)。
重大工程為國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16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2.2萬公里,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里程之和。“中國天眼”落成啟用,“悟空”號在軌運行,“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游星漢;使用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登上超級計算機榜首;C919成功首飛,實現國產大型客機“零的突破”……重大工程的不斷突破,彰顯了中國“領跑”之志,5年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攻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戰略制高點,我國在多領域布局了一批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協同攻關,為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支撐。載人航天、量子通訊、載人深潛、航空母艦等重大成果和關鍵性突破,為我國成為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重大工程為惠及民生提供堅強保證。重大工程織就保障億萬群眾生活的幸福網,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工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在保障用水、修復生態、抗旱排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大緩解了受水區的水資源短缺矛盾,至今已惠及8700萬人。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918.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4.4億立方米,加速織就帶、片、網相結合的“綠色萬里長城”。防沙治沙工程不斷取得新突破,綠色屏障不斷加固,“沙退人進”讓更多綠色回歸人間。重大工程以民為基,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從體制改革到科技創新,無處不體現“民生”二字,老百姓的獲得感隨之層層疊加。
這是鳥瞰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西人工島(4月28日攝)。創下多項世界之最,橋島隧合一的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部門最終接頭于5月2日正式吊裝沉放,它的對接成功將標志著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線合龍。(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重大工程為夢想騰飛奠定堅實基礎。作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性符號,重大工程在國家科技創新、產業調整、服務貿易等很多方面,都發揮著重大指引與牽引作用。一項項重大工程由藍圖成為現實,就是夢想不斷騰飛的過程。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2030年,部署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等重要項目……一張張重大工程的時間表,承載著中國的希望和未來。2020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迎來歷史性跨越,這將成為全體中國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最大力證。伴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前行,重大工程不斷實現核心技術突破、產業價值提升,輻射帶動創新驅動、產業調整,促進中國經濟長遠健康發展。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創新引領工程建造,夢想匯聚強大力量。在新的歷史征程偉大時期,重大工程將不斷書寫新的篇章,為民族復興、中國崛起夯實發展之基、匯聚前行之力。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