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開局看信心】
2016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結果日前出爐,“變”字從40個入圍字中脫穎而出。
“變”字反映了時代的脈動。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中國經濟打開發展的新通道。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所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
放眼全球,中國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績單
在全球經濟弱復蘇的背景下,渣打銀行、匯豐銀行、澳大利亞國民銀行、穆迪等境外機構日前陸續發布研究報告和評論文章,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
“中國經濟當前運行情況令人滿意,預計今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速最高可達6.75%。雖然這一速度與數年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如今6.5%的經濟增速帶來的增量已超過以往10%的增速所帶來的增量。”澳大利亞國民銀行首席經濟師歐思濂稱。
作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最新發布的一系列重要經濟指標傳遞著中國經濟的信心——
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延續上行走勢,為2014年8月份以來的新高。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7%,連續3個月加快,創2014年7月份以來的新高;
11月份,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0.8%,比上月加快了0.8個百分點,創下今年以來單月最高增速;
1-11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3%,增速和1-10月份持平,連續4個月呈現投資企穩的跡象;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為6.7%,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達到7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上升至52.8%,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2%……
“增長動力企穩回升,經濟結構在繼續優化。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積極變化累積增多,多數指標有所好轉,國民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1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
放眼全球,這是一份出色的成績單,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超智慧和卓越能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提高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并為全球經濟注入活力。”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說。
經濟發展新常態意味著新速度、新方式、新動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找準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病根——有效供給不足、供需錯配等結構性問題突出,對癥下藥,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個個指向多年經濟發展“沉疴”。
最新數據顯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鋼鐵已提前完成4500萬噸全年去產能目標任務,煤炭2.5億噸去產能目標有望提前完成;11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095萬平方米,比10月末減少427萬平方米,連續9個月減少;企業成本和資產負債率都在下降……
從GDP總量上來講,一季度6.7%、二季度6.7%、三季度6.7%,經濟增長速度是不變的,但是從構成總量的結構來看有升有降,內涵發生了變化。
“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在轉變,中國經濟真正的源泉在于數據后面發生的結構升級和動能轉換,這是現在經濟增長真正的源泉。”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程建林指出。
中國經濟呈現多向度的積極變化,增長的持久性動力在加強:過剩產能出清加快,去產能“減”出新空間,產品價格回升,企業效益好轉;再投資和轉型升級能力加強,新興業態興起,高杠桿風險隨之降低;降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躍升;補短板在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發力,百姓有了更多獲得感……
創新,中國經濟新的動力源
中國經濟將進入質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可持續的新發展階段,創新不僅為經濟發展打開一扇新窗,更為結構調整注入能量。
在日前舉行的第57屆日本電池大會上,華為中央研究院瓦特實驗室向全世界宣布:鋰電子電池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全球首個超級石墨烯基電池登場,并用于商用。
不久前,普華永道旗下管理咨詢機構思略特發布2016年全球上市公司1000強研發榜單,130家中國企業進入名單,顯示出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增長迅猛的勢頭。華為因為未公開上市并未列入調研,但如果列入榜單,華為將名列中國企業的榜首,居全球研發支出榜單第9位,進入全球研發支出10強。
今年烏鎮舉行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百度無人車在國內首次實現全程無人工干預自動駕駛。日前印發的《“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我國將形成千億元級的人工智能市場應用規模。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工業結構繼續優化,11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6%和10.5%,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和4.3個百分點,是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加快的主要力量,工業內部轉型升級的態勢在增強。
與此同時,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進:行政審批項目繼續減少,“互聯網+政府服務”等管理和監管模式不斷涌現;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推進,投資審批方式不斷改進……創新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動力源泉。
(本報記者 張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