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減貧事業的“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引領脫貧攻堅
2013年11月3日下午,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談。(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大雅·民勞》中的句子。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在勞動和生活中渴求美好的小康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貧積弱,如影隨形。歷經2000多年的滄桑巨變,勤勞樸實的中華民族雖歷經奮斗,卻始終沒有在整體上擺脫貧困。
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已經使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人民生活基本實現小康。然而,基本不是全面,要實現共同富裕,中國還要打一場脫貧攻堅的硬仗。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小康,這意味著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將徹底解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現全面小康,全部脫貧是最“硬”的指標。
擺脫貧困夙愿堅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的見面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話擲地有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言必行,行必果。矢志不移,水滴石穿。
四年之后,讓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13年底中國貧困人口仍有8249萬,2014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017萬人,比上年減少1232萬人。201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5575萬,減少1442萬人。2016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4335萬人,比上年減少1240萬人。近幾年,每年都超額完成減貧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
這組數據創造了中國奇跡,也創造了世界反貧困史上的減貧奇跡。
這個奇跡的創造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得益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得益于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的夙夜在公、披荊斬棘、勵精圖治。
減少貧困是世界難題,讓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更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壯舉。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梁家河的窯洞里,15歲的習近平就開始思考中國。在其后的崢嶸歲月里,無論是正定實踐、寧德探索,還是浙江創新,習近平都把擺脫貧困當成了心中的頭等大事。
在梁家河擔任村支部書記期間,習近平因地制宜,帶領村民修路、打壩、造良田,為村里修建了全省第一口沼氣池,辦起了鐵業社、縫紉社、代銷點,開辦了磨坊,為村民打了深水井。無論工作職位怎樣變遷,他始終不忘梁家河的鄉親們。
習近平在正定擔任縣委書記期間,新華社記者寫了一篇反映正定改革發展的文章《正定翻身記》,文章引用時任縣委書記習近平的話:“依托城市,引進智力,加速‘兩個轉化’的新戰略,使我們扭轉了多年的被動局面,也給正定帶來了新的起飛。”通過這句話,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習近平因地制宜、殫精竭慮發展地方經濟的思路和決心。
也正是在寧德扶貧實踐的基礎上,習近平出版了專著《擺脫貧困》。在《擺脫貧困》的跋語里,習近平這樣說: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歷史學家們可以慢慢探究;但對于更多的人來說,勵精圖治,發憤圖強,以中國的繁榮昌盛為己任,盡短時間使整個國家“脫貧”,盡短時間使中國立于發達國家之林,才是更為緊迫、更為切實的思想和行動。在序言里,我們看到,習近平最擔心的不是貧困本身,而是擔心“意識貧困”和“思路貧困”。他說:我們不擔心說錯什么,只是擔心“意識貧困”,沒有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的新意;也不擔心做錯什么,只是擔心“思路貧困”,沒有更有力度的改革開放的舉措。
《擺脫貧困》一書中強調的“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精神,“行動至上”“四下基層”的作風,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的“造血功能”,“扶貧先要扶志”、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等重要論述;尤其是“真扶貧,扶真貧”的扶貧思想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我們既可以找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的源頭,也可以找到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思想之源。
習習足音總關情
一枝一葉總關情,最最牽掛是群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國內考察活動,有二十余次涉及扶貧開發,其中有十幾次是把扶貧開發作為主要內容。四年來,習近平數十次深入老少邊窮地區訪貧問苦。十八大以來的每年新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第一次考察都是到貧困地區。2013年春節前,到的是甘肅,2014年到的是內蒙古,2015年到的是云南,2016年到的是重慶,2017年到的是河北張家口。
無論是太行山深處的特困村莊,抑或是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還是沂蒙山、大別山革命老區,還是祖國的南部邊陲、西部高原,處處都留下這位“扶貧總書記”的深情足跡和暖人情懷。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國內考察的第二站就來到貧困革命老區——河北阜平縣。2013年的元旦前夕,習近平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特困村——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顧家臺村。這次阜平之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斷。2013年以來,阜平縣按照總書記“堅定信心、找對路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的重要指示,提出了“長打算、短安排、強基礎、創機制”實施路徑。按照“政府+金融+科技+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大力推進“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2016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542元,比2011年增長3838元;全縣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0.79億元,是2011年的3.14倍;貧困人口由10.81萬人下降到2.88萬人。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來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在這個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里,習近平和鄉親們座談了一個多小時,也正是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3年間,十八洞村在各級扶貧組織的幫扶下,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建立了專業合作社、通過探索股份合作扶貧、電商扶貧、資金整合模式、相親扶貧、金融扶貧等一系列扶貧機制實現了脫貧。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達7798元,最低為3200元,全部脫貧。十八洞村不僅全部脫貧,而且被命名為“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全國宜居鎮村”“省級文明村”。十八洞村人在脫貧攻堅中還形成了“投入有限,民力無窮,自力更生,建設家園”的“十八洞精神”。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看望村民,提出了“群眾哭笑觀”,他說:“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貧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隨著精準扶貧的全面鋪開,花茂村的山地現代高效農業、蔬菜培育、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紅火發展,實現了高效農業與鄉村旅游、陶藝文化與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不僅貧困落后面貌發生巨變,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也隨之變化。“馬上辦”“釘釘子”“認真負責”“激情創業”“敢于擔當”成為花茂村干部倡導的“五種精神”。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時強調,“扶貧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兜底措施”。根據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六安市結合自身實際,堅持對癥下藥、靶向治療,以精細管理保障精準脫貧。集中對金寨縣23個鄉鎮226個行政村申報的貧困家庭進行逐戶清查,著力挖“貧”根、尋“困”源,制訂了產業脫貧、教育脫貧、移民脫貧、健康脫貧、就業脫貧、兜底脫貧等十項精準扶貧措施,并在實際操作中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確保戶增收、人脫貧。2016年六安全市達到脫貧標準的有4萬戶、11.5萬人,大幅超出既定目標。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調研考察,首站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這是他第三次來到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這里也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固原,習近平深情地說:“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總書記的關心給寧夏人民以極大的鼓舞,在鞏固之前扶貧成果的基礎上,2016年寧夏19.3萬人擺脫貧困,249個貧困村脫貧銷號,貧困縣農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區平均水平,首戰告捷。
2016年是脫貧攻堅第一年。這一年我們完成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頂層設計,構建了四梁八柱。中央各個部門共出臺100多個政策文件和實施方案,各地省市縣鄉各級都根據當地的情況制定了配套措施。全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超過1000億元,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投入增長43%,省級扶貧資金增長56%。全國12.8萬個貧困村派駐了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對3000萬建檔立卡貧困戶明確了幫扶責任人。
一分布置,九分落實。干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中,全國各級黨委政府、各級部門、各級組織所創造的成功經驗不勝枚舉。
一戶一戶貧困戶脫貧,一個個貧困縣摘帽,一個個革命老區變成了富裕新區,一個個窮山僻壤的小村落變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正在推動當代中國發生一場歷史性巨變。
行動指南看“精準”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指路的明燈。
任何事業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的形成既有《擺脫貧困》的思想之源,也有在扶貧攻堅中的實踐探索和思考結晶。
2017年1月24日,春節前夕,習近平到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張北縣考察。在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徐海成家里的沙發上,習近平和鄉親們一起算賬。人們還記得,2016年7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的回族群眾馬科也曾迎來習近平幫他算賬。在《擺脫貧困》的跋語中,我們看到習近平的這樣一句話:“而我在閩東的改革開放之志未酬,‘欠賬’之感確常系于心,難以釋懷。”從“欠賬”到“算賬”,彰顯習近平總書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心里裝著群眾、時刻想著群眾,“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公仆情懷。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2014年,進一步提出精細化管理、精確化配置、精準化扶持等理念;2015年6月,習近平在貴州主持召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座談會時提出“四個切實”(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的具體要求。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部署“十三五”脫貧攻堅任務目標時,系統闡述和正式提出“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思想。
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親自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提出“東西部協作”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戰略。強調要認清形勢、聚焦精準、深化幫扶、確保實效,切實做好新形勢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
2017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再次部署脫貧攻堅,強調,言必信,行必果。提出強化領導責任、強化資金投入、強化部門協同、強化東西協作、強化社會合力、強化基層活力、強化任務落實——“七個強化”。同時總結了脫貧攻堅的“五點經驗”: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七個強化”“五點經驗”為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再次吹響了沖鋒號。
實踐證明,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是打贏中國扶貧攻堅戰的行動指南。有了這個行動指南,各級黨委政府才能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向歷史、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中國方案世界殊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標,越是要堅持不懈。
2017年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之年。
在2017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又作出了這樣的回答和承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緊接著,在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下團組講話中再次部署精準脫貧:“改進脫貧攻堅動員和幫扶方式,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堅決制止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
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又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2016年省級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情況匯報,對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提出要求。會議指出,要繼續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用繡花的功夫實施精準扶貧。會議強調,要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要求,較真碰硬落實脫貧攻堅工作責任。要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把求真務實的導向立起來,把真抓實干的規矩嚴起來,讓真干假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一句話,擲地有聲!這說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和全社會要打贏的這場脫貧攻堅戰,實現的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是要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
精準扶貧,功在不舍。精準脫貧,志在必得。脫貧攻堅,力戒形式主義。
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的扶貧事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內容,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引領和推動實現十三五脫貧目標,也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環。
實現了精準脫貧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會變為現實。到那時,我們就會終圓中華民族2000多年的小康夢。從全面小康、到現代化、再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將一次次地向世界證明中國道路的成功。
貧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人類共同的任務。
中國的扶貧成績卓然,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前不久,俄新社發表登德米特里·科瑟列夫的文章《中國很快將沒有窮人》,文章稱贊中國扶貧成效顯著。俄媒稱,從2013到2016年,中國每年約有1000萬人擺脫貧困,總共是5564萬人。大約還有這么多人仍處在貧困中,北京打算在2020年前解決這個問題。文章指出,面對現實吧,向全世界介紹和展示如何實現人類長期以來的夢想并不是什么壞事,盡管中國在自己的宣傳材料中不忘提醒:不要生搬硬套,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習近平總書記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長期的工作和扶貧實踐中形成的戰略思想,在這個戰略思想指引下,我們的扶貧事業結出了“中國式扶貧”的豐碩果實。“中國式扶貧”是中國道路的亮麗篇章,同時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方案。
中國扶貧事業的攻堅克難、逐年推進、日新月異,關鍵在于中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政治優勢主要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制度優勢主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要求“采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正是中國式扶貧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這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和要求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時所指出的,“這在世界上只有我們黨和國家能夠做到,充分彰顯了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
(作者程冠軍,系中央黨校理論網采編中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