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修訂的《新華字典》APP上線,免費版一天只能查2個字,想要完整體驗需花費40元購買。有網友吐槽“比紙質版還貴”“只能查2個字太少”。(6月12日中國新聞網)
免費版能查幾個字、完整版定價多少,是APP的定價策略問題。網友吐槽說明他們的心理預期與這一定價策略之間存在落差,倒不能就此斷言策略不合理。
按照部分網友的心理預期,免費版應該可查更多字,那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都沒有購買完整版的必要了。換句話說,這些網友想要的,已經近于“免費”。可是,紙質版《新華字典》也不是免費的,書店賣的還帶塑封呢,憑什么APP就得“大方送”呢?似乎有些人認為,通過網絡等手段實現的電子商品及服務,就該比傳統商品及服務的定價低,甚至免費也不奇怪,這種觀念如今越來越受到沖擊了。
拿APP來說,手機應用商店里確實有大量免費的APP,包括免費字典,但它們往往存在大量瑕疵,比如內容錯漏,夾帶擾人的廣告,有的甚至暗藏木馬病毒。同時,應用商店里也有很多付費APP,比如一款解剖學APP,完整版定價達163元,照樣有許多用戶,評分也高。有人滿足于質量勉強但免費的“路邊攤”,也有人愿意為精品買單,這是個人選擇,但從市場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或開始習慣于為優質的電子商品及服務買單。
據企鵝智酷在今年初所做的抽樣調查,34.9%的智能手機用戶有過為線上內容付費。當然,人們愿意為電子商品及服務付費了,不代表它們的定價機制已經像傳統商品及服務那么成熟。比如一本紙質書定價20元,而相應的電子書可能只要1元錢,這種差異是合理的嗎?我們不能斷言。再說,當前付費的東西就一定比免費的好嗎?也未必。但可以肯定的是,定價合不合適,消費者買不買賬,是市場行為,所以可以預見,電子商品及服務的定價也將越來越市場化。在這個過程中,有個不變的真理,即優勝劣汰。
再回到《新華字典》APP的定價。“比紙質版還貴”不等于定價虛高,畢竟與厚厚一本大書的紙質版相比,APP有便攜優勢;如果設計美觀,體驗舒暢,根據修訂次數不斷更新版本,還可能有很多加分項。定價40元貴不貴,這個問題大概只有購買了完整版的消費者才能回答,而他們的答案也不大可能一樣。但從經驗來看,付費APP要想給消費者帶來“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體驗,在內容和服務上都得下功夫。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