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挺立潮頭、高瞻遠矚,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科學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以新的有力作為標注著中國經濟的新方位。(12月14日《人民日報》)
新常態當有新認識。 7.7%、7.7%、7.3%、6.9%、6.7%……這是2012年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中國經濟增速。而來自一家財經媒體對權威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對于今年三季度的中國經濟,54%的經濟學家認為已經達到L型“豎杠”末端,38%認為已經進入“橫杠”,只有8%認為尚未到達“豎杠”末端。從中不難看出,經歷了奮力追趕、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正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進入了一個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
凡事總有規律。應該說,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是一種內在必然性。就拿速度變化來說,誠如人民日報刊文所分析的,決定經濟增長的潛在增長率“做不到”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按照經濟學原理,潛在增長率主要由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等因素決定。從勞動投入看,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全社會勞動投入增長將逐步放緩;從資本投入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另一面,是被撫養人口增加,撫養支出上升,儲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資的資本增長將放緩;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一時也難以大幅提高。因為,總量和基數變大后“做不到”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當一個經濟體成長起來后,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其絕對值要比過去大很多,不可能維持“永動機”式的長期高速增長。
新理念標定新航向。基于此,早在2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就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同時強調,新常態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在這種情形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回答了新常態下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為經濟新方位標定了前行航向,旨在為處在新方位上的中國經濟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
往細里說,創新發展,著眼解決的就是發展動力問題,避免動力衰退;協調發展,著眼解決的就是發展不平衡問題,避免失衡失重;綠色發展著眼解決的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避免環境透支;開放發展著眼解決的就是發展內外聯動問題,避免畫地為牢;共享發展著眼解決的就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避免社會動蕩。
新方位展現新作為。“十三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2016年又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綜觀這一年,面對更加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引領中國經濟撥開迷霧,實現緩中趨穩、穩中蓄進的發展態勢,贏得“十三五”良好開局,也向世界傳遞出堅定的發展信心。據觀察,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惠譽把對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從9月預測的6.5%上調至6.7%,將對2017年預期從6.3%上調至6.4%。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全面下調發達經濟體今年經濟增速預期,但卻維持今年中國經濟增速6.6%的預期不變。
良好開局昭示輝煌未來。踏著鏗鏘的腳步,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即將走進2017年。盡管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因為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可以想見,處在新方位的中國經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引領下,必定能夠進入質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可持續的新的發展階段。唯此,中國巨輪也必將劈波斬浪,成功駛向實現偉大復興夢想的彼岸。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