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雙11"的剁手狂歡,此刻,有人處在等待快遞上門的漫長的空虛之中,有人處在收到“新寶貝”的喜悅當中,有人處在因對商品不滿而憤懣的情緒當中……這些都是全民“狂歡”網購的時代、電商以及電商平臺創造消費奇跡的時代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從8年前的5000萬元購物消費額,到今年1200余億元購物額,8年來激增2200余倍,這不是時代的魔力是什么?這正是電商時代來臨的標志,也是電商消費新形式對于龐大的市場消費群體的“適應”。
但是,這場狂歡盛宴之下,暴露出來的問題仍不容小覷。這一直以來,就是阿里們的“硬傷”。兩年前,阿里巴巴集團安全部安全運營專員鮑駿就說,通過虛假的交易信息,買賣者均獲得了各自所需的利益:網店主可以隨心所欲根據自身的需求發布虛假物品成交的信息從而提高相關物品的銷售及店鋪的信譽。而職業“炒信”買家,每天只要動動鼠標購買物品,便可獲得每筆幾元甚至幾十元的傭金費用。這不僅讓阿里頭疼,也是一個多年來存在且沒有妥善解決的問題。
消費者心里感受層面分析,對于“雙11”的負面口水持續不斷。“裝了滿滿一籃子貨品,結果到開搶卻沒有承諾打折的力度”、“正品率不足,消費者多有被‘上當’的感覺”、“忽悠的和花似的,拿到實物卻不是那么回事”……有多少消費者瞄著的是“模特穿的衣服”,自家穿上卻“像足了大媽”?在歷年來的“雙11”市場,真假難辨,魚龍混雜,充滿“誘騙”乃至“欺詐”,以“夸大宣傳”、“自我失信”開展營銷,仍是風光盛宴的“主色調”之一。
有人認為“雙11”瑕不掩瑜,主流大于支流。另一類觀點認為這是新生事物發展中的必然,問題或在發展中解決。哪一個新生事物“生下來”就是完美的呢?誠然,對于引動億萬消費者需求與“胃口”的電商購物,對于社會與消費的貢獻無與倫比。但成績不能說明一切,成績并不代表問題可以忽略。除了網購平臺本身的問題,以電子商務為首的產業鏈背后還有著實體店轉型升級緩慢、郵遞管理不完善、資源浪費、勞動力浪費以及電商之間的惡意營銷等各類問題。更讓人擔憂的是,雙十一的盈利模式始終沒有改變,當商家在這場雙11大戰中再也得不到實惠,市場最終走向飽和之后,這樣的營銷也將走向末路。電商和電商平臺本身的過度“光環”與正面包裝,并不能把這些已經把潛在的、甚至日趨嚴重的“問題”遮蔽掉。而未來的方向則是電商經濟的轉型升級,加快革新創造新的價值和服務,找到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打敗你的不是別人,而正是你自己”,未來的電商和電商平臺仍適用這句話。馬云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電商就是我們掌握了互聯網的技術、互聯網的思考、互聯網的運營方式,來創造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適應未來的商業模式!瘪R云對于電商的表達,或代表了這批時代“弄潮兒”的心態!榜R云們”想適應時代需求,而不被時代所淘汰,前提是真正適應時代和消費者需求,在傾聽大眾呼聲的同時,也解決在發展中產生的一系列現實問題。
成績不講跑不了,問題不講不得了。現在,中國電商這具龐大的“駱駝”身上已滋生出了不少問題,就如同身上的“虱子”一樣,可能自己也感覺到了“癢”,但如果不引起足夠重視和警惕,等到“虱子多了不癢”的時候,就悔之晚矣。(畢曉哲)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