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齊紫劍、朱磊
2016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共和黨人唐納德·特朗普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此次選舉被美國媒體稱為迄今“最丑陋、最分裂”的一次大選,選舉過程中暴露出的美國社會矛盾仍在,選民迷茫未消,深層次問題凸顯。
“喧嘩與騷動”“憤怒和分裂”成為美國大選年的關鍵詞,凸顯出美國“黨派極化”“政治分裂”“種族緊張”等一系列嚴峻現實,成為全球持續熱議的話題。
大選中,競選人對議題的關注點嚴重“跑焦”,當政策議題讓位于相互攻訐,當對國家發展走向的關注讓位于對一樁樁丑聞的品咂,社會共識只能成為難以企及的“奢侈品”。這場大選不缺花絮槽點,不缺“步步驚心”,唯缺給選民帶來希望變革的指向。《華爾街日報》指出,“這場總統競選仿佛是在遙遠的銀河系中進行”。
大選后,未來依舊迷茫,極化走勢未停,離心力仍在加劇。《紐約時報》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發布民調顯示,多數選民對新當選總統能否將國家重新團結起來疑慮重重。
此次大選也是對美國經濟社會政策的一次大反思。
輿論認為,大選結束后,特朗普引發的“特朗普現象”將繼續影響美國社會。他在競選時提出“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宣揚“筑墻”的移民政策等諸多言論,迎合了一些階層的“憤怒”情緒,也讓各界為他今后的執政政策擔憂。
全球化是國際利益的再分配,也是美國國內經濟和知識階層利益再分配。全球化是趨勢,通過比較優勢再分工是趨勢,而美國作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不爭的事實。正如美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所說,此次大選中暴露出來的美國國內問題在于“不平等問題日益嚴重”。因此,美國政府未來解決問題的對策,應該是實現國內社會經濟生態的再平衡,而不是拿國際社會當“替罪羊”。
此次大選還昭示出,美國政治體制已然陷入困境。何時走出困境,答案仍未知。
如今兩黨制下,政治精英與普通民眾越來越疏離,政治綱領與大眾關切脫節,由此引發政治的結構性矛盾,民眾反建制、反精英情緒日漸突出。
民主黨失去白宮,在于美國選民在其候選人那里難以看到“變革”,看不清解決日益嚴重的政治分裂、種族緊張等問題的新辦法。大選期間,民主黨陷入“金錢政治”“暗箱操作”等質疑,候選人和該黨遭遇信任危機。共和黨方面,國會議員走上一條“主觀攻人,客觀傷己”的道路,為了制衡而制衡,加劇了政治極化和決策困境。共和黨雖然贏得大選,但黨內依舊分裂。
回望這次大選,有美國主流媒體發出慨嘆:美國民主何其“脆弱”!許多美國選民說得更為直接:“這就是一場金錢、權力和影響力的游戲。”
此次大選集中凸顯美國制度的結構性問題,也令美國的國際形象受損。美國國務卿克里最近在倫敦尷尬承認,此次大選讓美國形象難以獲得海外認同,“有些時候令人極其難堪”。
美國作家J.D.塞林格在其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中有一句名言:“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易變無常的。”對許多美國選民來說,2016大選選出了總統,卻仍未消除他們心中的困惑與無奈。對普通民眾來說,或許只有接受和等待。 新華社紐約11月9日電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