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時間11月8日,隨著美國大選投票日計票進程的逐步展開,第45任美國總統的人選終于塵埃落定,不是此前被幾乎一切民調、“大數據”背書,被白宮、美國主流媒體和大多數國際領導人一路力挺的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而是從初選一直被“黑”到投票當天的“大嘴”特朗普(Donald Trump)。
美國的選舉政治是比較特殊的,總統具有政黨屬性,現任總統為本黨候選人“站臺”并不像在某些歐洲國家那樣,會為自己惹來什么麻煩,但像本屆奧巴馬這樣不但挺本黨候選人希拉里,更一再公開表示“特朗普不夠格”、“特朗普有問題”,仍然是罕見的。不僅如此,主流媒體中除了一直作為右翼保守派主陣地“光榮鼓勵”的?怂,和必須在國內政治事務中采取中立立場的美聯社,其它各家“拉偏架”的態度幾乎絲毫不假掩飾——甚至經常還要對特朗普打幾記“黑拳”,甚至直到計票已經開始,CNN等媒體仍然在“做手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要希拉里在某州計票暫時領先,就會被這幾家媒體計為“得點”,相反特朗普領先的州哪怕計票已逾99%也不被顯示為后者的“得點”,給人以“選情膠著”甚至“希拉里在反超”的印象。
然而這一切都并么有什么用場——選票為證,他們都錯了。
截止北京時間11月9日18點,特朗普獲得的選舉人票高達290張,希拉里僅218張,前者在各搖擺州中拿下了佛羅里達、俄亥俄、北卡羅來納、密蘇里和賓夕法尼亞等絕大部分,尤其號稱“最關鍵的四大搖擺州”(佛羅里達、賓州、北卡和俄亥俄)竟全部獲勝,希拉里僅獲得弗吉尼亞、內華達、科羅拉多等少數搖擺州的勝利(弗吉尼亞還是險勝),甚至傳統的民主黨“鐵倉”新罕布什爾、密歇根、威斯康辛也出現松動,自1986年以來共和黨從未贏過的威斯康辛在關鍵時刻“失守”,僅此一條,就足以讓無數龍飛鳳舞、提前一天準備好的“備稿”成為廢紙一張。
不僅如此,共和黨還繼續在100個參議員中占51席、在427個眾議員中占236席,這是自1920年至今近百年來,共和黨首次全控白宮和參眾兩院,可以說,希拉里和民主黨此次遭遇了一場慘敗——極富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及許多外國政府政要、大多數智庫和主流媒體以及眾多有頭有臉的名流直到最后一天,還執著地相信希拉里不但會贏,而且會大勝。
如果說此前幾屆美國總統選舉,體現的都是“保守派精英對決自由派精英”的“同類二選一”格局,那么本屆的格局就成了“名流對另類”的另一種模式,一方面,共和黨內許多“大佬”一直猶猶豫豫地不愿站在“另類同黨”特朗普一邊,另一方面,傳統上支持民主黨的許多人,如低收入中產階級、底層民眾、工團主義者等,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暫時“轉會”對方,這些人與其說是支持對手,毋寧說是“絕不支持自己不認同的同黨”,如此混亂且“敵我難分”的態勢貫穿始終,令早已習慣了美國獨具特色“兩黨政治”游戲規則的評論、輿論、民調體系,在這種更具歐陸特色的“抱團取暖”、“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新邏輯下顯得不知所措。
許多人都承認,本屆美國大選是“骯臟的一屆”,而希拉里挾名流、主流媒體和“大數據”的威勢,在“潑污競賽”中似乎一直占據上風。但正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同樣是“不誠信污點”,對一個一貫以“政治正確”形象示人、曾長期出任國務卿要職的候選人,和另一個從未出任公職、總是給人以“大嘴商人”形象的對手,殺傷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這一點上,希拉里團隊、“大數據”,甚至自始至終都對希拉里本人并無好感的我,都顯然有些“準備不足”。
更重要、也更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參數問題”。
事實上一些有識之士早已發現,“發言者”和“投票者”往往并非同一群人,在許多國家里,熱衷于網絡和造勢活動上“秀存在”的是年輕人,而投票率最高的卻是中老年人,而“大數據”最突出的特點,卻是依托網絡和終端進行原始參數的采集,出現如此偏差也就不難理解了。不僅如此,長期以來,在歐美社會言論開放的氛圍里,“另類的聲音”往往更容易被聽見,并被誤認為“政治正確”、“主流意見”,但實際情況往往相反——絕大多數人對這種意見并不以為然,但他們卻往往選擇保持沉默,一旦這些“沉默的大多數”認定再沉默下去就會損及自身關鍵利益時,他們會選擇用選票來“糾錯”,而不會選擇自己不擅長的發聲方式。具體到此次大選,非法移民問題、“第三性廁所”問題、“亞裔細化分”問題等,都是較典型的“沉默多數悖論”問題。
如果說,8年前的奧巴馬巧妙地利用方興未艾的網絡平臺、大數據,讓自己在最合適的時候、對最合適的受眾說出最合適的話,從而成為著名的“零售總統”和“大數據最大受益者”,那么8年后他極力為之站臺的希拉里,卻因為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明白“大數據”惟有選對了參數才能靠譜,成為“大數據最大受害者”,并可能就此永遠斷絕重返白宮的希望。不知此時此刻的她,是否知道一千多年前中國唐朝學者章碣的四句詩:“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