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月1日起,北京市將有69家大醫院的檢查結果將可與天津、河北的多家醫院互認。這意味著在不同醫院就診時不用再做不必要的重復檢查,不僅可以降低就醫成本,而且也將更加簡化方便。(9月6日《北京晨報》)
到不同醫院看病,很多患者都遭遇過窩火的經歷——各家醫院對醫檢結果互不認可。也就是說,患者必須做重復的檢查,花冤枉錢。面對患者的強烈質疑,衛生部曾在2006年和2010年出臺文件,要求同一行政區域內的同級醫療機關“醫檢互認”,降低化患者負擔。然而,“醫檢互認”精神卻因利益壁壘在現實中遭遇軟抵制。
此番京津冀132家“醫檢互認”,有著不同尋常的進步。首先,它的指向性不再籠統,而是明確了適應的范圍和互認的內容,適應的范圍是北京69家、天津37家和河北的26家三級醫療機構;而互認的內容則包括:19項生化項目、3項免疫項目和5項血細胞分析項目。有了清晰明確適應范圍、對象,醫院再想找理由拒絕,就沒那么容易了。其次,它打破了固于的行政區域壁壘。之前衛生部門倡導的“醫檢互認”在具體落實中往往局限于同一省份,而這一次的“醫檢互認”是在京、津、冀三地進行,突破了行政區域的局限性。
京津冀三地132家醫院“醫檢互認”能否開啟破冰之旅?還應有待觀察。很顯然,并非說只要他們的“醫檢互認”能順利進行,就達到了目的,衛生部門的初衷應當是促進合理且又有效地利用醫療資源、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當然,公眾也期待更高層次的“醫檢互認”。從這個目前這個模式看,“132”家三甲醫院這個量還很小,應促進京津冀三地所有的同級別醫院“醫檢互認”,同時,把高級醫院對低級醫院的“醫檢認可”落到實處。再進一步,“京、津、冀”僅僅是三個點,民眾希望衛生部門能早日促成全國范圍內的“醫檢互認”。另外,互認的醫檢范圍還應再擴大。27項互認的醫檢項目都是低費用的檢查、檢測,降費效果有效,衛生部門還應在安全的基礎上探索大項目、高費用的醫檢信息共享。
期待著京津冀三地“醫檢互認”有個良好的開端,開啟破冰之旅,更希望“醫檢互認”路途更寬,行得更遠。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