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理應成為引領當代中國發展的黃鐘大呂。然而,當前一些領域和學科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宣傳卻不盡如人意,甚至令人憂慮。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這種狀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堅守馬克思主義陣地的主力軍,面對這些現象和問題,應著力解決好科學“發聲”問題,牢牢掌握話語權,讓馬克思主義成為時代強音。
能發聲,解決好能力本領問題。在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中發聲不夠、發聲不足,或者想發聲而發不出聲、發不好聲,反映出一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能力和本領不足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不能采取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的態度。”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和知識體系。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真正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不是簡單讀一兩本著作、看三五篇解讀文章就能達到的,而要扎下根、沉下心去研讀經典、掌握理論。只有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在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具備“發聲”的本領和能力,理直氣壯地“發聲”。
敢發聲,解決好破立結合問題。不破不立。解決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中的“失語”“失聲”問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僅要積極開展正面研究和宣傳,而且要針對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和學說,加大辨析和駁斥的力度。這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切實增強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不當“太平紳士”,不搞“愛惜羽毛”那一套,而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于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對以反馬克思主義為時尚的錯誤思潮敢于抵制,對“否馬”“毀馬”的錯誤觀點敢于批駁,旗幟鮮明地“發聲”。
巧發聲,解決好方式方法問題。在闡釋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中有話說不出、有理辯不明,反映出一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發聲”的方式和方法不巧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不是僵化的教條、枯燥的概念,而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強大而鮮活的思想理論武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注重發揚馬克思主義的真精神,創新“發聲”方式方法,大力提升馬克思主義的話語表現力和穿透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表達體系,使馬克思主義真正為大眾所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做到這一點,應堅持問題導向,把研究、宣傳、闡釋馬克思主義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研究解答廣大干部群眾關心的思想理論問題和切身利益問題,使馬克思主義更加“接地氣”、真正“解渴”“管用”,為“巧發聲”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