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知情人爆料稱,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一位99歲老太住在豬圈、廁所旁邊的窩棚里,衣不蔽體,生活不能自理,而老太兒孫成群卻無人過問。記者為此到現場進行了探訪,并將情況向當地政府進行了反饋。昨日,記者再次來到現場,發現窩棚已經拆了,老太也不在這里了。村民們說,幾天前村干部帶人過來,把窩棚拆了,老太現在住在她小兒子家了。(7月18日中國新聞網)
老太太的“家”,說是“蝸居”,實則為緊挨豬圈、廁所的窩棚,僅有5平米不說,還破舊不堪,真正是晴天臭烘烘、下雨全淋透。然而,這位獨居老太并非“孤寡”,而是育有3兒1女,孫輩更是不少,且都住在同一個村子。要說條件,大富大貴談不上,卻也是住房寬敞、衣食無憂。若與他們的老母親相比,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這似乎讓公眾有些惶惑:都說“多子多福”,然人們眼中的這條“金科玉律”,在這位百歲老太身上卻完全沒有“靈驗”。而更讓人費思量的是,據說老太如此處境并非源自子女虐待,而是“自虐”,因為“她不愿意住兒女家”。也許是為印證此說,老太的兒媳再三向記者強調,“我們每天都給她送飯,否則早就餓死了!”
或許,其兒媳并未撒謊,據記者觀察,老太行動極端不便,若再無人送飯,定然熬不到今天。不過,筆者總感覺有些不對勁:首先,這話聽起來不像是親人所說,語氣中似乎透著一絲冷漠。再者,老太的狀態相當不好,一點不像照料有加的模樣。尤其是其棲居的窩棚,棚頂的石棉瓦稀稀拉拉、破破爛爛,既擋不了風,也遮不住雨。就連睡覺的床板也是松松垮垮,幾天前的夜里就斷了一次,以致摔下來的老太無奈熬到天亮。
即便真如其子女所說,老太獨居是因為“不愿麻煩孩子們”,而他們只是拗不過她而已。那么,為何不在子女寬敞明亮的房屋中騰出一間給老太住呢?即便老太非住窩棚不可,就不能把之整修一新,起碼能做到遮風擋雨么?就算是諸多兒女都拿不出維修窩棚的錢,那把床整結實,讓老太能睡個安穩覺,總不難辦吧?
然而,呈現在眼前的一幕幕,似乎很難讓人從中感受到血濃于水的親情,反而更多的是一種漠然。誠然,一切都是老太“自愿”,沒有任何人強逼。甚至做到了天天送飯,也非不管不顧。至于棚破床斷,則可以歸咎為“疏忽”。然而,老太何以放著天倫之樂不享,偏要品味孤獨?她是真的“自愿”,還是親情冷漠煎熬下的不得已,恐怕大伙心里都明白。
不妨直言,有時候,不露形色卻又無處不在的親情“冷漠”,比起露骨的“虐待”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或許,垂暮之年的百歲老太有些形如枯槁,就如記者看到的“衣不蔽體”模樣,因而漸生厭倦。除了一天三頓之外,再無噓寒問暖,就如路人一般。試想,從一位母親,“淪落”為“多余的人”,除了逃避,她還能作何選擇?
據說,這位百歲老太有著不堪回首的往事:剛剛下地,即被遺棄在亂墳崗,后被好心人收養;17歲逢戰亂,又遭人拐賣。難不成老太“先被遺棄后遭拐賣”的歷史,也成了兒女們瞧不起的理由?說心里話,老太太能在這種近乎煎熬的生活狀態中,忍辱負重,把3兒1女養育成人,委實讓人心生敬意。若對這樣的母親還不知感恩乃至“小看”,那讓人“瞧不起”的則是你們自身了。
不過,讓公眾欣慰的是,兒女們現已將老太接回了家,且商定由幾兄妹輪流照顧,并表示“不會再讓母親受苦了”。這或許是老太最希望看到的一幕,也是最圓滿的結局。筆者由衷期待,兒女們接老太回家緣于親情的回歸,而不是迫于輿論壓力下的不得已而為。若如此,則老太幸甚、親情幸甚。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