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4日,李克強總理對蒙古國進行了正式訪問,并將出席15日至16日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舉行的亞歐首腦會議。訪問蒙古期間,李克強總理與蒙古新上任的總理額爾登巴特、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及新當選的大呼拉爾主席恩赫包勒德等蒙古政要分別舉行了會談,就深化中蒙合作簽署了10多份協議,充分展現了中蒙關系發展的十足活力及深厚潛力。
當前的中蒙關系可以說是處在歷史上最好的一段時期,其原因就在于兩國的互信與理解不斷深化,合作的需求與動力不斷增強,兩國關系的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兩國高層間如“走親戚”般的頻繁互訪為兩國關系定下了良好的基調。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蒙古,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5年,蒙古總統、總理及大呼拉爾主席均訪問了中國。中俄蒙三國首腦定期會晤,迄今已進行了三次,就三國深化區域合作等議題形成了諸多共識。此次李克強總理訪蒙是中國總理時隔六年再次訪蒙,訪問中形成的共識與合作協議必將推動兩國關系繼續深入發展。
兩國之間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也為兩國關系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蒙古經濟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也走上了迅速發展的軌道。推動深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帶動蒙古經濟發展,已經逐漸成為蒙古社會的共識。本世紀初,蒙古的GDP只有10幾億美元,但到了近幾年,蒙古GDP已經達到了120億美元左右,其GDP年增長率最快的時候達到了17%左右。這與中蒙經濟合作的深化軌跡是大體吻合的。從1990年以來,中國就一直保持著蒙古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投資國的地位。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蒙貿易額只有區區的1億美元左右,到了2015年,兩國貿易總額達到了53億美元。《中蒙經貿合作中期發展綱要》提出,到2020年,中蒙雙邊貿易額要達到100億美元。這需要兩國繼續挖掘市場潛力,尋找新的合作機遇。今年2月,蒙古牛羊肉正式對華出口,成為兩國強化農牧業合作的一個有力信號。
民間交流的深化為兩國關系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幾年前,蒙古極端民族主義組織騷擾在蒙古的中國人的新聞一度頻繁出現,對兩國關系產生了惡劣影響。在蒙古政府的引導與規范下,類似事件已經較少發生。相應的,蒙古人中了解中國、對中國感興趣的比重正在逐漸增加。李克強總理訪蒙時在蒙古媒體上發表的文章特意提到2015年蒙古公民赴華100萬人次,相當于蒙古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當前,蒙古年輕人對中國的印象較其上一代人有了較大變化。根據Sant Maral基金會做的輿論調查,近幾年來蒙古社會的對華印象有所好轉,認可中國是蒙古合作伙伴的比重較以往有了提升。特別是在比較發達的烏蘭巴托地區,對華印象要好于蒙古全國平均水平。相信隨著中蒙民間交往的繼續深入,蒙古民眾的對華理解與感情也會產生積極的變化。
當前,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推行,蒙古國由于其特殊的戰略位置,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蒙古國也樂于利用其地緣戰略特點來提升其國際地位,增強其國際影響力。對于中蒙關系而言,既面臨新的機遇,也存在挑戰,需要兩國政府和人民認真應對。首先,深化戰略互信是中蒙關系繼續深入發展的基礎。蒙古作為小國,又與中國有著特殊的歷史與文化等聯系,這使得蒙古在開展對華合作時難免瞻前顧后,患得患失。客觀地說,蒙古在與中國開展經濟合作、特別是大項目合作上的猶豫不決使得蒙古錯失了不少發展機遇。蒙古議會政治造成的思想與利益的多元化也使得蒙古在推動大型項目合作時執行力度不夠。根據最新的調查,約半數的蒙古民眾認為,經濟發展要比民主制度更重要。6月議會選舉后,蒙古人民黨以絕對性優勢成為議會多數黨,從而有望終結從2004年以來聯合執政的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民眾對政黨斗爭的厭煩。若人民黨能夠利用其多數優勢,扎實地推進中蒙經濟合作,勢必有助于蒙古擺脫當前的經濟困境,改善蒙古民生。
其次,絲綢之路經濟帶與蒙古“草原之路”的對接為中蒙合作開啟了廣闊的前景。在6月23日的中俄蒙三國元首會晤上,三國選定了12個方向的32個發展項目,力求將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俄方的跨歐亞大通道建設與蒙古的“草原之路”倡議對接起來。蒙古對此表現了極高的熱情。蒙方提出要在烏蘭巴托建立常設性的“投資與規劃中心”,以落實這32個發展項目。這些項目涉及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工業、能源、貿易、海關檢查、環保、科技合作、人道合作、農業、醫藥等領域。其中較為重要的是連接中俄蒙三國的鐵路與公路建設。若三國的鐵路及公路連通問題能夠得到順利解決,則中蒙經濟合作有望迅速邁進新臺階。合作意義重大,關鍵在于選準項目,落實執行,這需要三國政府部門開展密切合作,增強規劃和設計能力。
第三,推動民間相互理解仍任重而道遠。當前蒙古經濟狀況不佳,若未來全球經濟仍沒有大的起色,預計蒙古經濟也不會出現明顯的好轉。在經濟狀況不佳時,排外的思想和行動就有可能沉渣泛起。當前不少中國企業在開展對蒙經濟合作時都注意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力求改善蒙古國民的對華印象。這收到了較為良好的效果。未來中蒙兩國可共同開展行動,通過為留學、旅游、就醫、經商等提供更多便利的方式,增加兩國國民相互了解的機會。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袁沖)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