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開幕,在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岳國君認為,由于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越來越嚴,當前已是歷史上中國食品最安全的階段,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期待也在不斷上升,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也在不斷嚴格,所以,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7月10日新華網)
對于“當前已是歷史上中國食品最安全的階段”這一觀點,一些網友認為,如今不合格食品時有發現,怎能認為“最安全”?還有網友認為,這種觀點容易讓監管者思想麻痹,不利于食品安全監管。
不可否認,如今的食品安全形勢仍然嚴峻,但相比過去而言,當前應該是歷史上中國食品最安全的階段。理由如下:
其一,法律法規及標準是歷史上最完善的時候。比如,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食品安全法去年已實施;有專家認為“中國嬰幼兒奶粉標準是全球最嚴的”。吸取了以往教訓的法律及標準,為食品“最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相比過去在進步。過去多年,“九龍治水”式的監管體制被認為是食品安全事件高發的重要原因。如今,部分地方已經實行工商、質檢、食品藥品監管“三合一”或“多合一”,整合建立市場監管部門,理順了管理體制;更多地方則明確各個部門監管責任,防止責任交叉,或建立聯合監管體制,這都是一種進步。
其三,公眾對食品安全要求越來越高,輿論監督越來越完善,也在倒逼食品安全監管越來越嚴。如今,人們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吃得更好更安全。公眾對食品安全要求越來越高,也對促進食品標準、監管不斷升級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說,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相比過去是最完善的時候。
不過,當前食品“最安全”離“更安全”還有距離。比如,我國出口食品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9%以上,但國內食品合格率只有95%、96%左右。再如,各級食藥監部門每次抽檢都會發現一些不合格食品,農村及城鄉接合部的食品安全問題更不少。
當前食品相比過去“最安全”不假,但要“更安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譬如,新食品安全法“史上最嚴”,但不能“嚴”在紙上;食品安全標準沒有“最嚴”只有“更嚴”,因為國際食品安全標準也在不斷“升級”等。
不久前,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食品安全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多個問題,如“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種植養殖環節存在風險隱患”“基層監管執法能力薄弱”“部門之間配合有待統籌協調”等,從這些問題來說,我們還應該追求食品“更安全”。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