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有關機構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父母對子女教育經費的重視程度名列全球第一。與包括房貸還款、保險支出、投資理財及退休儲備等財務需求相比,子女教育支出最為剛性。有近六成(59%)內地受訪父母表示,子女的教育經費是他們最不可能削減的支出。(6月23日《北京晨報》)
“再窮不能窮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這句話,原本是針對地方政府而言的,如今用在中國父母身上,顯然更貼切一些。在教育投入方面,中國父母寧可“犧牲自我”,也要成就孩子的未來。可見,無論是內地父母對教育經費重視程度全球第一,還是近六成父母表示子女的教育經費是他們最不可能削減的支出,均是一種“國情”。這恰恰中國父母的責任擔當,便體現了中國獨具特質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傳統文化。
然而,必須正視的是,一些中國父母在重視教育經費上,失去了理性,走進了盲目重視、過度投入的誤區。一方面,是“著急式”投入。比如,武漢“最著急媽媽”徐禾,兒子從半歲到5歲,已讓他上了17項培優班,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每晚都到9點才回家;5年來,累計投入了近12萬元培優費。另一方面,“盲目式”投入。比如,一些功利思想比較嚴重的父母,不考慮子女的學業情況,也不考慮家庭經濟承受能力,就盲目地將子女送出國門求學。事實上,無論是“著急式”投入,還是“盲目式”投入,均不利于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反觀國外,孩子只要滿18歲就該自立,即使有的父母很有錢,孩子也要自己勤工儉學,大學畢業后自己找工作,自食其力。而在國內,孩子從小到大始終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吃飯怕噎著,外出怕車碰著,交友怕學壞了。更有甚者,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孩子還在上大學,父母就早已為其置好了房,聯系好了工作,準備好了存款。處在這樣優越的環境和條件下,有的孩子把父母作為“啃老”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父母重視教育經費,也應理性投入。如果我們還繼續沿用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孩子從小到大,仍然要靠父母包辦學習和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和費用支出,那可就真應了一名老外的那句話——“這真是中國學生的悲哀”了。更重要的是,父母重視教育經費,要量力而行。這個“力”包括家庭的財力、子女的才力及適應學習和生活的能力。否則,父母盲目進行教育投入,不僅使子女學業無成,甚至可能會毀了子女的一生。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