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和小學招生時,對孩子的家庭狀況進行摸底排查,把家長的學歷、職業、收入和官職登記造冊,是很多地方心照不宣的流程,但都悄悄地進行,沒人愿意聲張,所以網絡上曝出濟南今年小學招生,出臺針對外來娃的數條新規,要求外來娃提供家長大專以上學歷證明時,還以為是別有用心者在惡搞,到相關的教育局官網上一看,確有其事。
在盛行鄰避效應的當下,濟南這個招生新政在當地和其他地方引起的反響截然不同。本地網民覺得,山東學生多,競爭壓力大,學校人滿為患,這樣做有不得已而為之苦衷。比起不少城市動輒關停民工子弟學校的消息,濟南的小學沒讓外來娃直接吃閉門羹,體現出了相當的情懷。比起某些特大城市寒門為了娃兒讀個好學校,花費上百萬買個售報亭大小的學區房,民工的大專以上學歷門檻似乎也不算天塹,但考慮到民工隊伍的現狀,被當地媒體當作招生新政來報道的這個規定,還是民工家庭不堪承受之重。有人戲謔,新政的發源地濟南歷下區是大專以下學歷區的簡稱。
幾乎承攬了城市全部臟活、累活、苦活的民工解決子女教育問題有兩個選擇,一部分人把孩子帶在身邊,在打工的城市找個學校就近入學,那類學校通常是治理整頓對象的民工子弟學校,偶爾也有不排斥外地娃的公辦學校。大部分人把孩子留在老家,在家由老人隔代監護。這些年來留守兒童的悲劇時有所聞,留守兒童的困局已是全社會之痛。如果有可能,沒人不愿意把孩子帶進城里,白天辛苦勞作,晚上天倫之樂。但這只是個美好的愿望,他們為城市奉獻了太多,但城市能回報他們的暫時有限。
伴隨改革開放和城市化大潮而來的第一代民工現在已年過50,他們的青春年代全國高考錄取率不到20%,這代民工隊伍里擁有大專文憑的比例可忽略不計。他們當年輸在起跑線,他們的下一代受教育程度也不高,整體上同樣也輸在起跑線,不少人接過父輩的班,也在城市務工。已有有識之士指出,社會分層、固化,產生了一個龐大的窮二代群體。受困于教育資源不均,農村和偏遠地區的窮二代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機率并不算大,現在國內最頂尖大學里,來自寒門的子弟比例已不到10%。如果說窮一代、窮二代是輸在起跑線的話,窮三代,就是現在到了小學入學年齡的外來娃,面臨的是沒有起跑線——如果歷下區的小學招生新規被其他地區效仿的話。
我國流動人口已超過1.5億,留守兒童超過7000萬。由于話語權上的弱勢,這個群體屬于沉默的大多數,濟南小學招生新政引起的轟動程度,遠不如前段時間的高考減招事件,實際上,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牽涉到的社會問題更加復雜、影響更加深遠,不管是1.5億還是7000萬,在全世界都是一個人口大國的規模。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因為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西方有史學家把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列為古代最公平的文官選拔制度,就在于它的相對公平,特別是為寒門提供了一條進階之路。
民工目前是社會最底層,自身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整個社會中,只有教育還可能讓他們改變命運和地位,如果教育部門公然拿農民工開刀,就是人為制造不公。如果不及時制止這種行為,這種不公將會成為不成文法,斷了他們的希望。農民工為城市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本身社會分配就已經不公平,如果再對他們的子女如此不公,將是對他們的更大打擊。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