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達3成的簡歷存在造假情況,很多人都在“工作經歷”這一項當中撒過謊……近年來,求職者在簡歷當中的一些“小動作”,逼得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不得不花錢、花力氣去做員工的“背景調查”,甚至委托第三方機構像私人偵探一樣去“偵查”對方的底細。(5月24日《北京晚報》)
簡歷造假現象屢現,除了就業形勢嚴峻,應聘者希望借此爭取就業機會的心態外,更主要還在于人們普遍沒有拿簡歷造假當回事。從經濟規律來看,有需求就有產出,成本低、獲利高自然有人趨之若鶩。現實中,簡歷“注水”成本低、核實較難、造假懲罰較輕,于是一些應聘者選擇“鋌而走險”。
前程無憂曾針對“背景調查”話題進行一次專項調查。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企業中有60.2%會對所有擬錄用人員進行背景調查,而剩余的39.8%的企業也會針對關鍵崗位員工或一定級別以上的員工進行調查。實際上,“背景調查”是誕生已久的行業,只是在國內還處于萌芽期。
從“背景調查”到委托第三方偵探機構,折射出越發嚴重的造假簡歷現象,背后的社會信任危機讓人不得不反思。簡歷“注水”現象不該被輕描淡寫地原諒,其有悖于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也會造成不小的社會危害。
對用人單位而言,求職者對自己過分包裝,夸大工作能力,掩蓋履歷真相,將會降低招聘的有效性,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用人風險。對應聘者個人而言,一味注重簡歷上虛有其表的“高大上”,而不注重培養自己的真才實干,當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最終肯定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背景調查”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利己主義泛濫下的價值變異,失去的是正直、公平這些無形的價值。個人的誠信好壞不僅是個人品德問題,也關乎職業道德和社會風氣。對求職者而言,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有誠信底線,應對這種危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失信行為嗤之以鼻,才能秉承正確的價值觀奉獻社會。
即使簡歷被查出“注水”,往往只是失去當前的求職機會,并不影響以后求職,正是這種造假成本的低廉催生了造假行為的瘋長。因此,不妨建立基本的懲戒機制,如建立失信黑名單等。一旦出現簡歷造假行為,將今后的求職過程中將受到諸多限制,失信成本增大,自然也能對造假者產生威懾力。
但是,治理求職者簡歷造假亂象,最重要的落腳點在應聘者。與其在就業時給簡歷“注水”,不如在求學階段多把心思花在學好知識,積累實習實踐經驗上,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成為虛有其表的“注水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