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并指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什么是中等收入群體?總書記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什么如此看重?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一、哪些人屬于中等收入群體?
目前,學界對于中等收入群體并沒有統一明確的定義,一般采用家庭收入、資產數額、以及消費意愿等指標來衡量。國家統計局將家庭年收入在6萬元-50萬元之間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群體。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提出衡量中等收入群體應考慮不同城市的生活成本,并給出了不同城市的中等收入標準,如北京的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最高,年收入為256016元,其次是上海,年收入219770元,廣州的中等收入群體年收入最低,為170037元。社會學界則偏向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指標來衡量中等收入群體。例如,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在《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調查》中認為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除擁有一定數量的儲蓄和其他貨幣性資產外,家庭人均居住面積要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0%至34%,家庭成員有旅游健身、觀看中高檔文藝演出等的愿望和經濟能力,有較高的謀生能力以及較高的文化水平等。
國外機構去年也就中等收入群體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投資銀行瑞士信貸2015年10月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5》中以美國當地擁有5萬至50萬美元財富的基準來界定中產成年人,并采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購買力平價指標折算成不同國家的貨幣(按此標準1美元大約相當于3.6元人民幣),進而得出各個國家的等值中產財富范圍和相應人數。該報告指出,中國以1.09億的中等收入群體人數位列全球第一。
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戰略意義
首先,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要求。早在黨的十七大就已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要求。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收入分配改革。2013年,我國發布《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同時,消除兩級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只有通過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使其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可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僅僅是一項經濟目標,還關乎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
其次,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國內外的發展經驗表明,中等收入群體是社會的“穩定器”,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應該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數,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有研究顯示,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收入分配格局已從金字塔型轉向了倒鉆石型,最低收入層級人口比重下降、次低收入層級人口比重超過最低收入層級人口比重,但是距離“橄欖型”還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就體現在中等收入者規模過小,而較低收入者比重過大。
最后,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對于提高社會總體消費水平、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增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過低。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邊際消費傾向。即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但如果增加的收入主要集中在收入高而消費傾向較低的少數人群,社會總體消費水平也很難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相對穩定,收入水平較高,同時具有較強的消費意愿,較穩定的消費結構,因此該群體規模的擴大將為經濟增長釋放巨大紅利。
三、如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就要從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上下功夫。初次分配主要是通過勞動力市場進行,而二次分配主要通過財政手段實現。
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應該多從勞動力市場上下功夫。平均而言,發展中國家90%的家庭收入來源于勞動所得,總收入的不平等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勞動收入不平等。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在我國家庭收入的92%來自勞動收入。所以,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資、吸納更多低收入群體進入中等收入的行業就業是重要的政策邏輯。從勞動經濟學角度來看,實現這一政策目標可以通過三個渠道進行。首先,創造更多、更高質量的就業崗位以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要充分調動城市中民營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中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的作用逐漸增加,民營企業的就業占城市就業的比重在2014年已經達到75%以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背景下,要有充足的配套措施為“雙創”人群服務,這既能培育一批企業家,又能為低收入群體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使他們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其次,從勞動力供給的角度分析,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發展職業教育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途徑。低收入群體之所以無法進入到高收入的勞動力市場,主要原因是他們不具備該市場的企業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與就業能力。人力資本理論告訴我們,教育與培訓是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幫助人們提高就業能力進而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徑。再次,運用政策工具改革完善勞動力市場的各項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創造同工同酬、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機會均等化程度,改革戶籍制度、消除就業歧視,使低收入群體有平等的機會實現向上攀升的夢想。另一方面,積極發揮政府在提高勞動者報酬方面的作用,完善最低工資制度、集體協商制度,形成合理的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
除了勞動力市場的途徑以外,承擔再分配功能的財政政策也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措施。第一,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的平均稅率,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所得稅制,可以有效減輕工薪階層的稅收負擔,提高這些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第二,強化社會保障對中低收入群體的保護作用。經常能夠聽到一些說法,比如“一套房子、一場大病、一個孩子都能壓垮一個中產”。這說明在城市中特別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生活成本越來越高,使工薪階層背負了巨大的生活壓力,制約了中等收入群體的增長。應該通過房貸個稅抵扣、保障房建設、教育支出稅收減免、完善醫療和養老保險等一系列的制度建設為中低收入群體編織一張牢固的社會保障網,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最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同精準扶貧的國家戰略相結合,運用有針對性的精準扶貧措施幫助貧困人群擺脫貧困,使他們盡早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只有根據貧困產生的原因進行分類精準扶貧,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條件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貧困,增加社會的收入流動性,進而實現收入分配改革的最終目標。(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