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我國第6個“中國旅游日”,全國各景區紛紛推出各種優惠活動吸引游客,但今年的“中國旅游日”又恰逢工作日,游客出行多有掣肘。作家、文化旅游策劃人張一一表示,“中國旅游日應是旅游者的節日,而不只是旅游業的節日,建議所有景區對游客免票的同時把中國旅游日設為國家法定假日,全國放假三天,更新民族觀念,煥發旅游精神,使中國旅游日真正成為惠及所有游客的節日”,引發網絡熱議。(5月18日《揚子晚報》)
按理說,對于能夠多放一天假、給勞動者更多休閑時間的好事兒,應該舉雙手贊成。可我還是不得不說,對5月19日“中國旅游日”放假的建議,我個人不敢茍同。如果我們查查資料就會發現,基本上每天都是所謂的什么“日”,有國家級的,有世界級的。假如都放假,那一年365天干脆從年頭放到年尾算了,還上什么班呢。
實際上,設立各種各樣的“日”,其主要目的是引起人們對某個事情的關注、推動相關領域的更好更快發展,并不一定與放假有關。具體到“旅游日”而言,放假并無太大實際意義。放一天假,能旅個什么游,頂多在家門口轉悠轉悠罷了。至于像有人說的那樣,放三天或更多,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呢?現在五一節不才只放三天假嗎,你一個“旅游日”還想逆天了?顯然不靠譜。
能不能讓國民得到更多旅游的機會,跟“旅游日”放不放假也關系不大。前年有媒體報道,十一黃金周期間多個景區遇冷,黃山五臺山游客同比降3成。一度熱火朝天的黃金周旅游,現如今因其成本高昂、“舒適指數”低,而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游客“忍痛割愛”。黃金周景區遇冷,不僅是“理性”選擇,更是一種“無奈”。很多人都希望能夠出去走走,但不合理的休假制度、過于高昂的旅游綜合成本、管理混亂的交通和景區環境,讓人們無法輕松出行,即便勉強出行也難以獲得旅游的樂趣。“旅游日”放假,很可能也會重蹈覆轍,難以成為人們輕松旅游的好選擇。
黃金周景區遇冷等現象是一個信號,折射出當前很多領域存在的問題和現狀。改變這些現狀,帶薪休假制度需要盡快落實,而對交通、景區等進行綜合治理,為老百姓創造更實惠、更便捷、更寬松的旅游環境,也迫在眉睫。我覺得,“中國旅游日”應該在推動上述問題解決方面發揮更多作用,這才是其意義所在,無需過度糾結于該不該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