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了河南省某縣一中學的女老師們需要“排隊懷孕”的奇葩遭遇。該事件曝光后引發(fā)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據(jù)了解,目前事件的最新進展是,該學校已取消“排隊懷孕”規(guī)定,育齡女老師可根據(jù)自身情況安排生育二胎。
其實,“排隊懷孕”的霸王規(guī)定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也不僅存在于一校一地中,而且早在多年前,媒體就有過對同類事件的報道。但數(shù)年來,“排隊懷孕”卻得以繼續(xù)或明或暗地存在,這也從側面暴露了生育權保護的尷尬處境。
道德譴責總是最簡單也最安全的,但僅靠此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排隊懷孕”的荒誕背后實際上潛藏著一個嚴肅的社會命題,即生育成本這筆賬到底該怎么算。客觀地說,涉事學校作出“排隊懷孕”的規(guī)定雖然任性又違法,但女老師扎堆生二胎后所引發(fā)的人手短缺、教學受影響、家長不滿等連鎖反應也是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補齊用人缺口、維持原有教學秩序和水平,都意味著涉事學校需要加大投入。而這部分投入某種程度上正是“二孩”的部分生育成本。
女性生育不僅是自己“小家”的事,而且也是社會這個“大家”的事,這一點早已成為社會共識。基于這個前提,生育成本無論是全部“核算”到女性頭上還是一股腦轉嫁給用人單位,都是不合理的,事實證明也是不可持續(xù)的。生育成本須社會共擔。分攤生育成本,生育者及其家庭和用人單位必然有責,國家和社會也應有份。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尤其不能缺位,要做好政策兜底等系統(tǒng)配套,既要通過硬約束讓用人單位明晰職責,也應通過稅收減免、發(fā)放補助金等軟激勵切實分擔用人單位壓力、合理消化女性用工成本。可以預期,生育成本的社會化,不僅能極大緩解勞資雙方的緊張關系,而且也有利于扭轉就業(yè)中的女性歧視。
如果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生育保障體系,沒有健全的人口福利政策體系,“全面二孩”的政策紅利就會在林林總總的各種對策中被消解,惠民的初衷就會在層層的流轉中縮水。“排隊懷孕”作為“全面二孩”這波公共政策調(diào)整中的一個荒誕插曲,足以提出警示,公共政策調(diào)整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切不可只攻一點而不顧及其余。
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不作為,一項配套的不到位,就有可能讓改革紅利“懸空”而無法真正“落袋”于民,改革成效不僅無法轉化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反而可能會讓群眾產(chǎn)生“得而復失”的“被剝奪感”。“排隊懷孕”的類似事件,不該也不能再上演。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