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市兩級政府對養羊戶都有一定的補貼,靖邊縣幾個養羊場發現,對外宣稱擁有萬只的養羊場,卻只有幾百只羊。養了幾百只羊的村民稱沒拿到過錢,“田局長家的羊才幾十只卻領了十幾萬。”田表示“羊是流動的數不清”。
標榜的擁有萬只羊的養場,實際數量只有幾百只。面對質疑,當地畜牧局局長的一句——羊是流動的,誰能數得清的辯駁,實屬滑稽和輕佻。不過置于“騙補”的語境下,這又未嘗不是一種客觀陳述:正是因為羊只數量被“人為”的“數不清”,所以“以少充多”、弄虛作假的“騙補”戲碼才能得以堂而皇之的上演。
財政補貼的數額是一定的,所以存在“騙補”也就一定存在“失補”現象。媒體調查中“沒拿到過錢的村民”就是印證。更進一步的追問是,在當地具有類似“騙補”嫌疑的羊場還有多少?到底是上級部門無所察覺,還是牽連到更高層面的權力勾連和聯合騙補?而對應羊只數量上可能存在的“虛報”,當地畜牧局在2015年底回顧“十二五”成就時,所對外公布的一組數據,如2015年底,全縣羊飼養量達235.2萬只,豬58.2萬頭……分別比上一個五年增長32%、10.6%,實現畜牧業產值18.2億元,是否也涉嫌存在政績造假?
這一幕“數羊游戲”,不過是當地財政補貼發放亂象的一個縮影罷了。在落實過程中,由于發放程序存在漏洞,出于對于補貼的追逐,弄虛作假,暗通款曲等行為,很難說是個案。甚至由于補貼發放的監管不嚴,導致一些企業把更多心思放在如何套取補貼上,而無心去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因此,對于這類現象的反思,有必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對財政補貼對象信息的審核力度,簡化補貼下沉過程中的“經手環節”,并提升透明度,對于補貼對象和補貼額度等信息予以充分公示,同時從法律層面加大對于“騙補”行為的打擊力度;二是需對財政補貼這一形式予以反思和完善。比如近些年來,就不斷有聲音提出,應該用減稅的方式來代替直接的真金白銀式補貼,以從根本上壓縮弄虛作假“騙補”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