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的《中國經濟周刊》刊文稱,2015年11月,四大行貸款總額環比下降656億,為6年來首次;同月風聲鶴唳,16家上市銀行3個月出走228萬戶股東,工行、中行撥備率逼近紅線,行長排隊辭職,超百只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2015年,中國銀行業大變局。互聯網金融強勢來襲,銀行“躺著賺錢”時代被終結。這個曾經比公務員還吃香的行業,如今不得不思考行業未來。銀行系統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供銷社系統,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曾經風光無限,明天黯淡無光?
1月8日召開的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上透露,2016年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優化增量,保持靈活適度,大力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切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升金融服務和管理水平,促進經濟金融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從發展目標來看,看不出銀行業裂變的跡象。但是利潤的下降,存貸款差額率減少,實體經濟不景氣使得壞賬增加,中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工行2015年上半年的不良貸款余額1634.95億,相比去年底增加31.32%,增速是2014年同期的兩倍。就連工行行長本人也說形勢很嚴峻。
支付軟件來勢洶洶,有人認為銀行將有一大批柜臺柜員沒活干。針對此事,此前有銀行人士指出,互聯網帶來的沖擊是滄海一粟,目前受到影響的頂多是銀行的私人業務,對公業務才是銀行的大頭,而這些企事業單位的對公業務離不開傳統銀行。這個說法固然沒錯,但是隨著新生業態的出現,金融改革加快,互聯網支付的普及,無卡無幣消費必然有可能讓對公業務網絡化不可避免,銀行業從業人員的危機將一步步成為現實。
銀行業的日子難過了,這對于加速銀行業人才流失是鐵定的。互聯網金融的顛覆性變革,加速了傳統銀行業的衰敗,這種業態革新倒逼銀行轉型必須是徹底的、全面的、以客戶為本的,特別是針對傳統壟斷行業帶來的政策紅利已經泛化,吃壟斷飯時代一去不復返,只有不斷去貴族化、去模式化、去逐利化和中心化,在金融創新中為客戶提供更為人性化的金融服務,才是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血拼抗衡的籌碼。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