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小伙鄧某跳江自殺,3日父母前去認尸,漁民要1.8萬元撈尸費,后經協商要價8000元,鄧家拿不出這么多錢,只好讓遺體繼續泡著。6日,經民警協調,雙方定價5400元,遺體終于被打撈上岸。
死者家屬聲稱漁民是在“挾尸要價”,而漁民則聲稱是收取辛苦費,雙方所處立場不同,顯然難以達成一致,這也是正常的。而打撈尸體的費用究竟該不該收取?費用到底是多少才合適?
“挾尸要價”一詞來源于2009年,湖北荊州三位大學生為救溺水兒童犧牲,而打撈公司打撈尸體時收取3.6萬元的撈尸費的事情。此事經媒體曝光后,迅速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特別是那張后來獲得金鏡頭獎的照片,給公眾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引發社會反思。當年那個事件現在其實還在爭議,但此次攀枝花出現的事情,雖然死者是自殺的,但漁民撈尸后要求收費的做法,卻當得起“挾尸要價”四個字,且死者家屬支付不起就扣住尸體,直至警方出面協調解決。
公眾無法接受“挾尸要價”的行為,皆因其挑戰了人類的道德底線,暴露出人在利益之下的丑惡行徑,以及此舉對尸體的不尊重和褻瀆。事實上,全國各地發生過多起“挾尸要價”的情況,被媒體曝光的只是少數。在之前的媒體調查也可發現,許多地方都有專業撈尸公司或撈尸者,基本上是處于壟斷地位,死者家屬處于弱勢,又急于打撈尸體,往往只能聽其宰割,導致撈尸已成為一門非常賺錢的生意。
從社會道德角度來講,公眾無法接受撈尸市場化,而要杜絕“挾尸要價”丑態重現,就得根除其滋生的環境。在其它意外死亡事件中,往往都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無償幫助家屬收殮尸體,唯獨溺亡變成了例外,顯然也有些不合情理。個人認為無論從倫理風俗、社會心理、衛生還是政府公共職能角度考慮,打撈尸體都應該提供免費公共服務,不能聽憑其成為可以討價還價的生意!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