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關抗戰題材的影視劇層出不窮,一些“抗戰神劇”也大行其道,“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等雷人片段不斷挑戰國人的底線。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愛調研和民意中國網對2000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出現粗制濫造的“抗戰神劇”,75.0%受訪者認為審片部門最應該被追責。(8月31日《中國青年報》)
最近,廣電總局要求全國衛視在9月集中播映反法西題材“抗戰劇”,通過熒屏展現中華兒女的英勇抗戰精神,也是對抗戰勝利70周年一種最好的紀念方式。然而,“抗戰神劇”層出不窮,不僅誤導了觀眾的價值取向,而且曲解了紀念抗戰的現實意義。問題是,“抗戰神劇”充斥熒屏,是如何通過審查的?是根本沒有審查制度,還是審查制度形同虛設?可見,75.0%受訪者認為“審片部門最應該被追責”,顯然打中了“抗戰神劇”的七寸。
眾所周知,反法西斯題材抗戰劇,擔負著弘揚主旋律的文化使命,革命敘事往往能夠激發老中青幾代人的崇高情感,有著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功能。然而,電視劇產業化的特性,也使該類創作在肩負宣教功能的同時,必須應對觀賞性、收視率的挑戰,也就無法回避“經濟時代”與“紅色歷史”、商業邏輯與主導意識形態的話語糾葛與碰撞。博弈的結果,往往是思想性和藝術性落敗。
由于缺乏嚴肅態度,加之缺少規范性管理,“抗戰神劇”頻現熒屏,如“手撕鬼子”、“手榴彈炸日本飛機”、“褲襠里掏出手榴彈”等。特別是,為了找“噱頭”、尋“賣點”,常常對革命歷史事件、英雄人物精神內涵匆匆帶過,卻熱衷于描寫曖昧的“秘聞”、渲染荒誕的“野史”,甚至在歷史中摻雜離奇的愛情故事,拿英雄、先烈“開涮”?箲饎∵^度娛樂化、甚至低俗化,有違傳統文化中的真善美品德,矮化了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侵蝕著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這必然會造成社會公德的萎縮和社會風氣的敗壞。從更深的層面來講,任由“抗戰神劇”泛濫,就會阻滯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
可見,“抗戰神劇”頻現,有違紀念抗戰初衷,這顯然值得監管反思。首先,應從創作源頭把好關口,對抗戰劇創作規劃、主題選擇等進行規范,尤其要規范劇中的內容;再現歷史事件要有根有據,介紹革命先輩和英雄烈士的事跡要正面宣傳,重點挖掘其精神內涵和崇高氣節。同時,應建立抗戰劇申報、審批制度,執行嚴格的“準播制”,對審查通過的在播抗戰劇,進行跟蹤管理,對于歪曲歷史、戲說英雄的抗戰劇,一律禁止播出。特別是,對于那些制作、熱播“抗戰神劇”的機構和電視臺,應進行嚴肅查處,還電視熒屏一片“凈土”。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