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開羅宣言》定于9月3日、即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日的當天公映,但該片的一組全新海報引發爭議。這組海報共有4幅,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毛澤東的形象分別很突出地印在上面,而參加開羅會議的蔣介石卻未出現。一些網友質疑這樣的海報暗示毛澤東參加了開羅會議,而蔣介石沒有去。盡管片方表示還有其他突出蔣介石和宋氏三姐妹的海報,但輿論的不滿聲仍不絕于耳。
我們相信片方不可能糊涂到公然違背歷史事實,搞出“存毛去蔣”的事情。看過該片的片花和之前的一幅海報,人們自然可以去掉這個擔心。
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有丘吉爾、羅斯福、蔣介石三位國家領導人出席,那次會議確定了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原則,蔣介石關于中國收回臺灣的要求得到英美領導人尊重。一些學者認為,開羅會議對中國贏回大國地位有一定意義。
片方表示,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上獲得發言權,中國被承認被認可,是中華民族共同奮斗犧牲的結果,是全民族堅持抗戰的結果,而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共產黨人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不能不說,如果電影在記述開羅會議的同時,表達這樣的認識,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然而即使這樣,搞出如此突出毛澤東的電影海報也是不合適的。4張一組的海報把毛澤東同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并列,對不了解該片來龍去脈的人來說,誤讀很難免。今天這個時代對這種海報語言未必能夠接受, 如果片方是想以此弘揚“正能量”的話,它的實際效果恐怕將是相反的。
目前該片還未上映,它的故事全貌尚不得而知。然而片花中,毛澤東的鏡頭幾乎同蔣介石的鏡頭一樣多,而且毛的臺詞比蔣的還多,讓人困惑和擔心。如果整個電影對毛澤東形象的突出像片花所展示的那樣,那么電影的副作用將可能出現。
中共在中國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是歷史的定論。但這不意味著我們今天對那段歷史每一個具體事件的記述都要對照這個結論,同它直接掛鉤。無論制片者怎樣闡釋情節安排,公眾的理解是該片歷史準確性的最終依據。如果公眾不接受該片對毛的突出,那么這部電影的效果就將打折扣。
現在輿論大多不接受電影海報所帶來的印象,有人懷疑片方是在通過這種方式搞該片的“商業炒作”,如果那樣的話倒也罷了。但如果不是的話,希望片方在最后剩下的時間里對片子做緊急調整,避免爭議的擴大。
一段時間以來互聯網上出現大量歷史虛無主義的現象,抹黑毛澤東等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形象,質疑共和國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跡的真實性等等。在我們抨擊這些現象的時候,個別文化單位切不可在尊重歷史問題上搞出相反的爭議,授人以柄。
弘揚正能量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說好話過頭就是誰都能識別出的奉承話,其實際效果將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正面宣傳須恪守實事求是的底線,而且它不能摻入任何功利主義的目的。或許有必要樹立這樣一把尺子:文化作品的政治立場需要用它的實際政治效果來檢驗。(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