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話題一直備受輿論關注。筆者認為其主要涉及三方面問題:第一是科技問題,關乎食品安全與環境安全;第二是政策問題,牽涉到農產品貿易與轉基因種苗管理制度;第三是社會人文問題,包括社會風俗的適應、宗教倫理的相容與相悖、民眾教育與溝通等。之所以提出轉基因也是社會人文問題,是因為民眾對于新興事物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的話,就會發生不必要的恐慌,會拒絕甚至破壞,這是很遺憾的事情。比如200年前火車剛在英國出現的時候,被看作是個龐然怪物,需要有人手持紅旗在車頭前奔跑,警告民眾火車來了。科學進步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部分,民眾態度會決定新興事物未來的命運。轉基因不同于火車,看不見摸不著,我認為有必要調整思維,重新思考這項新技術,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也是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
世界各地在關于轉基因的爭論上都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特點,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很好的認識到“轉基因也是社會人文問題”這件事。多數民眾認為說轉基因要么有害要么無害這種一刀兩斷式的解析更容易處理事情,不會考慮中間的模糊地帶。事實上任何一項科技都是中性的,刀子既可以被當作工具殺人,也可以被當作手術刀救人,正如水可載舟也可覆舟。臺灣對待轉基因問題也呈現出極端的兩派。臺灣的轉基因反對派會收集大陸、歐洲、非洲以及其他地區關于轉基因的負面報道甚至是謠言,把這當作論述證明大肆傳播,使得民眾被誤導,這很不幸。非黑即白走極端本身是個一般性現象,只不過在轉基因問題上被放大了。目前民眾還沒有很好的認識到,對于新興科技,只要人類好好使用就可以造福社會。
切實落實“轉基因也是社會人文問題”需要科學家和普通民眾共同努力。比起能言善辯的轉基因反對派,科學家往往不善言辭,喜歡在實驗室里悶頭搞研究,這樣是不行的。科學家不發聲民眾更容易被反對派蠱惑。因此科學家應該走出象牙塔,要去公眾場合講話,學會用百姓的語言和民眾溝通。這是有技巧的也有一定難度,需要不斷練習。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畢業之后就不再有機會接受正規的科學教育,轉而從媒體、網絡或者朋友獲取科學知識。但是科學進步很快,媒體和網絡上的內容可能并不正確。在生命科學院工作的人也不一定了解轉基因的健康效應,這種東西需要科學論述和科技整合,非專業人士不見得解釋的完整有邏輯,對普通民眾來說門坎更高。但即便困難有障礙,我認為民眾還是應該努力尋求正確的科學知識。
媒體喜歡刊登轉基因的負面報道,因為相比較科學家空洞枯燥的理論,反對派的聳動演講更能吸引民眾眼球,這樣一來民眾就又會看到更多負面新聞,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英國已經建立名為科學媒體中心的慈善組織,由官方和民間團體共同建立,劍橋大學、英國衛生部以及其他民間法人都有參與。這個媒體中心獨立運作,根據正確的科學知識發布信息。比如有媒體報道人類吃了轉基因食物身體出現變異,該組織的科學家就會第一時間研究清楚,搞明白到底是不是這回事。然后提供足夠的數據給媒體,供其撰寫正確的、平實易懂的新聞報道。我建議媒體記者在報道轉基因時要懂得借助專家的力量,否則就不要寫,不懂至少可以不亂講。這樣既是出于職業操守,也是對整個社會負責。
距離人類理性認識轉基因還要多久?這并不容易回答,我認為至少還需要一代人的時間。很多民眾已經相信反對者天花亂墜的講述,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想要挽回人心不是簡單的事。轉基因作物比如棉花,對國家的經濟、環境、農民的生活都有很大幫助,這一代人誤解太深,新一代人接受新的學校教育,也許可以理性認識轉基因。
有人說轉基因食品是非自然的產物,有違自然規律。但在大自然層面,地震風雨殺死人,人以堅強建物保護,有違自然規律嗎?在人生層面,社會上有許多唐氏癥、自閉癥、連體嬰等的嬰兒,人類用醫藥救治,算不算違背自然規律?在供應糧食層面,農夫在作物田里抓蟲、澆水、除草等,算不算違背自然規律?很多人對自然與非自然沒有正確的觀點。另外,人類自有農作以來,就在改變物種,希望食物更營養、更少毒素等,也就是改變基因,因為改變了物種特性,亦即古人已經在做轉基因、改變自然,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沃森(James Watson)也曾這樣表示。但反對轉基因者不明白基因科技,以為今天分子生物學的育種才是轉基因,其實是錯誤的。再說,世界衛生組織等深具公信力的單位,均聲明經過批核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安全,反對者視若無睹,卻宣稱有害。總之,反對轉基因者不解基因科技,卻好發議論而弄得社會恐慌。
不論現在面對多大阻力,我相信轉基因未來一定會普及,因為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地球已經不堪重負,轉基因是拯救地球與人類的科學方法之一。在民生福祉上,轉基因也是很有用的技術,包括救治糖尿病的胰島素等,在醫療上的應用不勝枚舉。現在轉基因受到誤解,而爭議不斷,跌宕起伏,但我認為社會會有接納的一天,轉基因技術會越來越普及。▲(作者是臺灣公益《科學月刊》社理事長林基興,著有《一本書看懂轉基因》,本文由邢曉婧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