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首部《反家庭暴力法》已進入正式立法程序。4日,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和司法部聯合發布立法意見稿,對涉家庭暴力犯罪行為可及時發現、及時啟動訴訟程序;而任何組織和公民對家暴行為,也都有權勸阻、制止、報案。這也有助于全社會逐步形成“家庭暴力不是私事”的共識,改變公務人員“法不入家門”和“清官難斷家務事”觀念。
提供及時有力的救濟
宋耀紅(暨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在現行法律規范中,反家庭暴力的規定零散、不系統,立法上對家庭暴力并無統一的界定,加之現有證據規則并不完全適用于家庭暴力案件,司法實踐普遍存在“舉證難”的問題,導致類似案件的性質難以認定。
王向賢(天津師大社會學系副教授):暴力會代際傳遞,男人反對家庭暴力,首先就是可以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家暴受害和目睹兒童,避免制造下一個施暴者的可能;其次,施暴者的健康會因為經常施暴處于狂暴的狀態而受損。不施暴,才能讓自己遠離對所謂男性氣質的錯誤追求。
李明舜(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反家暴法,歸根到底要解決的,是當家庭成員合法權益受到家庭暴力侵害時,如何獲得及時有效的救濟。因此立法要重在建立救濟機制和預防機制,確立一套操作性很強的、權利義務主體和處理程序明確的救濟機制,比如民事保護令制度、庇護制度等等。
對公序良俗的影響不能不顧及
劉明輝(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如果運用法律思維考慮問題,首先應考慮法律的優化調整原則,然后基于權利的普適性,考慮盡量涵蓋需要保護的弱勢群體,根據現實需求對遭受暴力的受害人作出力所能及的保護。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加快,公眾對青年人的試婚行為、老年人同居行為逐漸抱寬容態度。有關方面擔心將這些群體納入反家暴法的保護范圍后,會對倫理及公序良俗產生負面影響,其實混淆了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的界限。家庭暴力告誡制度適用范圍過窄,其效用必然大打折扣。
新華網網友:一個人連自己在家里受到非法待遇都忍氣吞聲,怎么可能相信他走在大街上會對不法行為大膽說不。讓全社會成員知道自己在家庭里的法定權利,讓每個家庭因為這個法律變得較為和睦,不和睦也不至于用暴力解決家庭矛盾,才是其真正的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