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說“鐵老大”,大部分成年人都會自動代入關聯內涵。也許,正因其做派一貫“老派”、實力又客觀如“老大”,“鐵老大”近來推出的一系列舉措因其節奏頻頻,受到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11月28日以來,先是火車票預售延長至60天,兩天后進一步優化改簽、退票規則,再是12月11日正式發布“鐵路12306”手機購票客戶端2.0版本,13日推出即將開行的8對京滬廣深高鐵動臥列車,并參考民航票價模式,首現車票“越早買越便宜”的做法……面對如此“親民”的小步快跑,有人開始猜測,頻頻吹來的新風背后,“鐵老大”究竟在布局著怎樣一盤棋;有些人則更實惠一點,他們奔走相告,“火車票終于越早買越便宜啦!”也有人沒忍住再“補上一刀”:為何火車票這才開始“越早買越便宜?!”
那么多年來,“鐵老大”一定很委屈。自己每年都要面對世界上最大的運能課題,每年爭取有進步已經很好了,怎么老百姓還是不滿意?但終究,坐火車的是老百姓,排隊買票擠破頭的是他們,一不小心回不了家的是他們,使用體驗好不好自然是乘客說了算。更何況,如今國民出海、出國早不是難事,于是,當人們評價“鐵老大”時,第一時間會想到的,肯定不是“鐵老大”以前做得如何如何,而是各種“世界上的經驗”——“我在澳大利亞曾經提前300多天就能訂票了”、“我在英國提前3個月就能買到票”、“跟他們相比,我們在可選擇的打折優惠方案上依然相對單一”……
春運問題當然不可能使每一個人都滿意。但正如這一次試水“越早買越便宜”、“按不同時段、不同預售期分三檔折扣”,“鐵老大”邁出這樣一個小步子,從表面上看,是聽到了客戶的聲音、看到了客戶的需求。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可以支撐這些需求的運能,沒有相匹配的對運力、成本更科學的統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向效率提升要成本”、“向科學管理要成本”、“向資源整合要成本”,任何服務模式上的創新,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一旦服務創新實現不了規模效應,過不了多久也會支撐不下去。
以這次推出的8對“夜行車”為例,鐵路內部人士坦言,在此之前,所有動車的檢修都在夜間進行。開行夜間動臥,意味著原來的工作節奏將“打亂”。如果沒有更科學、更高效的協同作戰,人力物力成本都會因此而增加。換言之,開啟一次改革不易,讓創新有生命力可以持續走下去卻更見真功夫。
“鐵老大”的未來在哪里?這并不是一個杞人憂天的問題。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信息,今年1月-10月份,全社會累計完成貨運量增長7.3%。其中,公路、水路貨運量分別增長8.8%和6.7%,鐵路貨物發送量卻下降了2.9%。而事實上,鐵路貨運量的下滑,從前年就已經開始。2012年,我國鐵路貨運量13年來首現負增長。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大宗貨物運輸量降低,而老百姓小件貨物不斷增多的情況下,“鐵老大”尋求轉型升級之路,早該是題中應有之義。
從這個角度看,如今“鐵老大”回應一部分旅客“坐高鐵夕發朝至”的需求,包括此前聯合一些物流公司推出貨物快運列車常態化業務,并提供“門到門”服務,都只是其向更為市場化的運營模式看齊、通過小步快跑積累改革經驗的幾個抓手。未來的鐵老大需要應對的課題恐怕會比應對春運更復雜,因為整個中華大地上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格局都在因技術革新的推動而發生全時段的深刻變化。
如果“鐵老大”愿意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變化,它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就以賣票為例,客戶端的運營成本固然不低,但這一個環節上的變化不僅可以推進整個鐵路運行體系的信息化改造,也可以借此積累下海量的客戶數據。這些數據,不僅能告訴你的客戶是誰;還能告訴你,他們的行為特征是怎樣的。他們更集中在哪個時段買票,下單耗時多少,更偏好哪種檢索、支付方式,最佳路線售罄時進而輾轉哪些備選方案,最終選擇與實際需求匹配度如何……如果“鐵老大”能夠緊緊抓住這些行為數據,多研究探索,由苦苦思慮“怎么活下去”,轉變為“我要轉型,還要變得更好”,不斷的小步迭代,這樣的努力會指出未來的大方向。
(責任編輯:張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