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網友王振峰認為,購房補貼對購不起房的市民的確有失公平,而且大戶型補得多也欠公允。政府出臺每一項公共政策時,都應該約束好權力邊界,更應照顧公平正義,莫要“顧此失彼”。
資料圖片:沈陽,市民從映在冰水中的樓盤旁經過。(來源:CFP視覺中國)
據央視財經報道,沈陽推出16項房產新政,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要數購房補貼政策:90平米以下的給予每平米30元補貼,90到144平米的每平米補貼50元,144平米以上的每平米補貼150元。簽署購房買賣合同之后,市民在辦理房產證時就可以得到補貼款。
進入11月,天是愈發冷了,估計沈陽房地產市場的冷清程度不會比天氣好到哪里去。否則,地方政府就不會如此焦急地燃起冬季樓市的“一把火”,如此“重磅”推出包括購房補貼在內的16項房產新政:鼓勵被征收居民購買商品住房、延遲土地出讓金繳付、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可按實際開工面積進行繳納等。其中,最令外界關注的是對居民購房進行差別購房補貼。人民網曾稱,“這是沈陽市繼放開限購以后,對房地產市場力度最大的刺激政策”。
一問沈陽“房產新政”:如何尋找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過去“以限治房”的房控思路的確與市場作用相悖,而放松限購、限貸則有利于市場回歸,這個毋庸置疑。這次沈陽的“房產新政”,把“救市”向縱深演繹,除延繳部分土地出讓金等刺激房市政策,連給予購房者相應財稅補貼這個“老套路”也被納入。那么,這一系列政策真的是以市場調節為主嗎?
“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精髓,可如今“市場作用”卻屢屢被當成“萬能筐”,啥都想著往里裝。其實不止是沈陽,當前許多地方政府出臺的刺激房市的文件條文里,都“依例”安上這么一條大口號:“讓房地產市場回歸一個健康的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有關領導曾表示,沈陽樓市平穩,沈陽房地產沒有泡沫,很理性。對此,公眾難免疑問,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出臺房產新政16條?要讓市場主導,政府為何還要伸長“有形的手”,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怎么能充分發揮呢?
面對樓市的變化,地方應努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主動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下大力氣培育穩定的、可持續的新經濟增長點,否則就難以徹底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
二問沈陽“房產新政”:救市政策會不會“顧此失彼”?
對于沈陽的分戶型的差別化購房補貼政策,有網友評論稱,“號召沈陽市民搶購140平米以上的大宅子,這不是明顯的劫富濟貧嗎?政策有失公允!”也有不少網友質問,買房補貼是誰給的權力?有何法律依據?有的人更直言,“現在樓市低迷,政府出手相救無可厚非,但要拿老百姓的納稅錢補貼給那些購房者,對那些不購房或購不起房的市民公平嗎?救市顧此失彼亂作為”。
筆者認為,沈陽推出“大戶型大補、小戶型小補”的購房補貼政策,恐怕與該市房地產市場不同戶型的庫存積壓狀態有關。購房補貼對購不起房的市民的確有失公平,而且大戶型補得多也欠公允。政府出臺每一項公共政策時,都應該約束好權力邊界,更應照顧公平正義,莫要“顧此失彼”。同時也需要指出,房地產市場的適當調整,對行業整體其實是有益的,市場作用與公平原則比所謂的救市政策更有助于樓市的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經濟網網友王振峰)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中國樓市進入“新常態”
王振峰:中國樓市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