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把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作為推動發展戰略支撐。這意味著在新的戰略框架下,我國將更加強調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聯動,構建各區域之間互聯互通、合作對接和經濟一體化的區域經濟新棋局。
在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棋局中,不能再任由地方或區域盲目發展、隨意發展,也不能任由地方在發展藍圖上亂涂亂畫,而是既要突出各個區域的發展特色,也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使各區域在聯合發展、抱團發展中實現資源共享互補,打造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使區域發展成為增強內需和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
一些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走過的彎路已經清晰地表明,只有擺脫狹隘的地方利益的思維束縛,使各種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才能使自身的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也才有更多的機會借助其他地區的長處來補足自身的短板,真正提升區域經濟的發展質量,使各地的發展活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實現“1+1>2”的效果,使區域經濟發展成為增強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
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需要從全局著眼,編制科學合理的區域經濟帶發展規劃。各經濟帶、經濟圈必須明確各個區域的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城市布局、設施配套、綜合交通體系等問題,并從財政政策、投資政策、項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體措施,使發展目標更明確。
與此同時,要強化經濟區、經濟帶、經濟圈規劃的約束力和指導性,既不能使區域經濟帶胡亂“攤大餅”,也不能隨意“翻燒餅”,相關建設應堅決做到“一張藍圖干到底”,維護規劃的嚴肅性,不能“規劃一套、實施一套”,更不能“一任領導、一張藍圖”。要按照規劃的布局,持續推進各區域之間的產業對接協作,因地制宜做長做優產業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好產業規劃。
當然,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并非要讓各個區域搞同構性、同質化的發展,而是要打破地域條框的限制,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下決心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讓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更加合理順暢地流動,努力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贏發展,打造區域發展的新棋局。(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