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晚7點35分,鄭州電視臺《鄭州新聞》一則新聞稱,當天早上,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在鄭東新區開完會后,臨時決定乘坐地鐵返回市委。與秘書在會展中心站自助售賣機前買票時,被正在采訪的鄭州電視臺記者認出。上車后,吳天君在地鐵內與市民交談,聽取建議。20分鐘后,他在綠城廣場站下車。(1月1日《新京報》)
這則新聞一經播報,就招致了網絡輿論的質疑,懷疑是“擺拍”,因為民眾眼球已被太多“擺拍”事件刺痛過。不過,懷疑不是壞事,一來體現了民眾權利,二者展現著民眾的關注。但同時也要看到,大家對媒體與官員間經常“無巧不成書”,確實有些“過敏”,或許大家應該把心里的天平放平一些,不要帶“有色眼鏡”來看問題。
一方面現實生活中,常常發生民眾埋怨領導干部不夠關注民生,深入基層太少,調查了解問題不夠深、不夠細,但當領導干部真正深入到群眾、深入進生活時,卻往往又對其真實目的產生懷疑,質疑是“作秀”,懷疑是在給自己臉上涂脂抹粉。另一方面在官場中,的確存有一些領導干部喜歡頻繁出鏡讓媒體“擺拍,宣揚與群眾打成一片的“親民秀”嗜好。
但也不可否認,大部分官員還是懷有到基層走一走,為群眾干點好事的處世真心的;具有到基層與群眾談一談、辦些實事的為官良知的。如不分青紅皂白,一味戴有色眼鏡去看待,用唾沫星子去回應,反倒會遏制這種發自內心的真心實意,一棒子打死官員“微服私訪”踐行群眾路線的積極性,最終只會是官員形象、民眾利益兩敗俱傷。
實際上,“偶遇書記”事件之所以讓民眾“過敏“,不在于事件本身具有多少可被媒體與觀眾挖掘的價值,關鍵在于民眾在生活中“常遇”領導身影太少,而在電視銀屏上“常遇”領導面孔太多的反常因果關系。試想,如果每位官員都像被記者偶遇的書記那樣“喜歡到處走走”,讓記者和民眾“常遇”,那么“偶遇書記”遭質疑事件也就不會發生,民眾也不會為“偶遇”領導而敏感了。
因此,對“偶遇書記”最好不要帶“有色眼鏡”去圍觀,無論是“作秀”還是“擺拍”,都應給這些能主動走入基層,融入群眾生活的領導些信任和掌聲,這樣才能鼓勵更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去了解民生疾苦,去解決群眾難題,借此也希望更多領導干部自警自勵,多到處走走,不負記者與百姓期待。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