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江蘇省鹽城市公安局18日透露,17日下午,一男子相繼給北京、重慶等地110報警服務臺打電話,謊稱北京飛往上海、重慶飛往上海、廣州飛往上海等客機上有炸彈。經江蘇公安機關快速查證,此為虛假恐怖信息,43歲的江蘇鹽城籍犯罪嫌疑人季某在作案后不到兩小時即被當地警方抓獲。(5月19日新華網)
近年來,我國航空業遭受“詐彈”襲擊的事件屢見不鮮,但是,像今年如此頻繁的發生實屬罕見,特別是5月17日,全國竟然有11個航班齊遭“詐彈”威脅,不僅搞得航空公司焦頭爛額,乘客們人心惶惶,也極大的破壞了公共秩序和社會情緒。目前該案嫌疑人已經被捕,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和航空公司的巨額民事賠償。這兩天媒體也是“一邊倒”的對肇事者口誅筆伐,但是他并不是“詐彈”頻發的始作俑者,學校、社會、立法機關才是。
首先,普法教育流于形式,不懂法、不學法、不守法的人比比皆是。從已經告破的類似案件分析,肇事者以男士居多,年齡在二三十歲,有的甚至是在校學生,他們往往年輕氣盛,處事不冷靜。發布虛假恐怖信息的動機也是五花八門,有不滿安檢流程繁瑣的、有發泄私憤的、也有惡搞的,更為匪夷所思的是有的竟然只是為了活躍氣氛。一個電話、一句狠話貌似有口無心,但對乘客、航空業和國家造成的損失卻是巨大的。他們之所以敢頻頻以身試法,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不懂法,意識不到發布虛假恐怖信息將承擔什么樣的法律后果。我國的普法教育已經到了“六五”規劃,諸如“法律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的主題活動年年搞,采取的形式也是“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加資料”的老一套,沒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只是照本宣科,根本沒有達到法律知識入腦、入心,并運用法律知識規范自己的行為的目的。
其次,處罰輕,犯罪成本低無形中就是在縱容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按照我國《刑法》第291條規定,“惡意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行為,應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最高可判處15年有期徒刑。”《民用航空法》也規定,“故意傳遞虛假情報,擾亂正常飛行秩序,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但是,何謂嚴重后果?何謂重大損失?耽誤乘客寶貴時間、擾亂社會公共秩序、造成航空公司巨額經濟損失、影響國家聲譽,這些算不算嚴重后果?算不算重大損失?但是截止到目前,對此類行為的處罰一般是行政拘留或罰款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即使判處有期徒刑也不超過4年。刑期規定低、罰金數額低、量刑結果低無形中就是在縱容這種行為,為何立法機關不能在前幾次“詐彈”事件后吸取教訓,及時的提高法律的量刑標準?為何不能從治理醉酒駕車和食品安全上吸取教訓?難道非要等發生了無可挽回的悲劇才能開始重視嗎?
“詐彈”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航空公司的警戒心能承受多少次“詐彈”的襲擊,一旦有一次放松警惕,而“詐彈”又變成炸彈,后果將不堪設想。若想根治“詐彈”必須從我做起,每個人都要學法、知法、守法,深刻意識到發布虛假恐怖信息是一種嚴重違法行為,不僅嚴重擾亂社會正常秩序,無端加劇民眾心理恐慌,還會給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