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監會,北京 100140)
[關鍵詞]商業保險;金融體系;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 F84 [文獻標識碼] A
人類社會從誕生伊始,就面臨著各類自然災害和社會風險的侵擾。如何趨利避害,是不容回避的重大問題。保險作為管理風險的市場化機制和社會化安排,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制度發明之一。一部商業保險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社會風險管理的歷史,就是市場經濟發展壯大的歷史。保險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內生機制,是市場經濟發育的重要動力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特征。可以說,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保險越重要。
我國保險業從1980年恢復國內業務以來,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尤其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保險業發展,在多份重要文件中提出要大力發展保險業,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保險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經過行業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國保險業實現了長足發展。截至2012年6月底,保險公司總資產6.8萬億元,凈資產6746.6億元。全國共有保險公司158家,全行業從業人員141萬人,保險營銷員343萬人。專業的農業、養老、健康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從無到有,逐步形成原保險、再保險、保險中介和保險資產管理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同時,也要看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需要相比,保險業仍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地方。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未來20年我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服務國民經濟、社會公眾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新一輪大發展的歷史起點上。在這一重要時期,一些關系全局的戰略問題值得深入研究,比如金融體系的安全和效率問題、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問題、社會管理方式的創新問題等。這些問題關系到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必須重視和解決好的問題。商業保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在解決好這些戰略問題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從完善現代金融體系看,保險業可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作用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競爭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金融領域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市場結構不合理,保險市場發展相對于銀行業、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明顯滯后;融資結構不合理,直接融資相對于間接融資明顯滯后;市場主體結構不合理,機構投資者發展明顯滯后。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不合理,“借短用長”、“借長用短”較為普遍。加快發展保險業,對于解決好這些結構性的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保險與銀行、證券一同構成金融業的三大支柱,保險業的發展壯大對于建立結構合理、運行穩健的現代金融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從國際上看,近年來保險業占金融業總資產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經合組織國家(OECD)中保險和養老金資產占金融總資產的比例平均達到20%,保險業在現代金融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盡管我國保險業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但總資產僅占我國金融總資產的5%,還需要有一個大的發展。
從世界經驗看,保險集團具有雄厚實力,在國際金融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據初步統計,2012年《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中,共有金融企業106家,其中銀行集團44家,占42%;保險公司38家,占36%;多元化金融公司24家,占22%。500強中排名前5名的金融企業中有3家是保險集團。500強公司數量最多的美國,其上榜公司最多的行業也是保險業,共有14家公司上榜。我國保險業有4家公司上榜,其中中國人壽集團和平安集團資產均超過2萬億元。
保險業管理著龐大的資產,是各國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比如,英國保誠保險集團管理著總額超過3510億英鎊的資產,荷蘭國際集團管理著超過1.6萬億美元的資產。根據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統計資料,保險資金的股票投資占投資總額的30%。在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基本全面放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成為金融業中投資領域最為廣闊的金融機構。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6.3萬億元,其中投資債券2.7萬億元,投資股票4079億元,成為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
保險資金具有長期性、穩定性的特點,是經濟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我國保險業為一些投資周期較長的地方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項目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如投資京滬高鐵項目260億元,投資天津9條城市道路200億元,投資上海世博會及配套項目100億元,投資北京地鐵項目30億元,投資上海保障房項目30億元等。目前,中國保監會進一步結合市場實際需要,調整放松了部分投資限制,強化了風險控制要求,增加投資運作空間,放寬了保險資金投資股權、不動產和基礎設施債券的比例。隨著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和資金的不斷積累,保險業支持經濟建設的作用將日益突出。
二、從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看,保險業可以發揮豐富社會保障層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發展中國家走向發達國家的必要條件。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設公平、高效、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至關重要。未來20年我國將經歷快速的人口老齡化,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將達到25%,而且是未富先老,這將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從國際上看,如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近一個時期,世界各國紛紛對社保制度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三支柱的社保體系:第一支柱是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體現政府責任;第二支柱是補充醫療和養老保險,體現雇主責任;第三支柱是個人健康和養老保險,體現個人責任。改革的突出特點是更多地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第二、三支柱的運作主要由商業保險公司等市場機構提供,政府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給予支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將第一支柱基本醫療、養老保障服務交給保險公司經辦。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積極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通過市場機制提供范圍更大、水平更高的保障,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目前,保險業共為人民群眾未來養老和健康積累準備金超過3.4萬億元。在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方面,保險公司積極發揮精算、長期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多樣化產品和服務、養老金支付等方面的經驗和優勢,參與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2011年底,5家養老保險公司受托管理資產1376億元,占企業年金法人受托業務的70%。同時,個人年金保險業務保費收入達到1077億元。我們還積極推進上海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加強與上海市政府和有關部委的溝通協調,認真做好試點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目前,稅延保險的產品開發、業務流程、信息平臺建設等基礎工作已經完成。方案初步提出,養老金稅收遞延方案的免稅上限為1000元,其中用于個人養老保險免稅700元,用于企業年金免稅300元。
在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方面,保險業以委托管理型、共保聯辦型和保險合同型三種方式參與新農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和各類補充醫療保險等保障項目的經辦管理。2011年受托管理基金105.5億元,保費收入82.3億元,賠付與補償116.6億元,覆蓋2475萬人次。目前,有近100家保險公司經營商業健康保險業務,涵蓋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和失能收入損失險四大類2000個保險產品。各地先后出現了一批代表性很強的經辦模式。例如,2009年1月,廣東湛江市將商業保險機制引入醫療保險體系改革,實現了城鄉醫療一體化。其基本做法是: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并軌運行,在居民繳費不變的情況下,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進行分拆,85%用于基本醫療保險支出,15%用于購買保險公司的大額醫療補充保險。按照個人繳費20元和50元兩檔,補充醫療保險報銷額度分別為5萬元和8萬元。政府把醫療保險的經辦管理委托給保險公司,實現了醫療保險服務的市場化和專業化運作。“湛江模式”實施以來,醫保運行實現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務更好、專業更強”,取得了參保人、政府、醫院和保險公司的多方共贏。
2012年4月,應國務院醫改辦要求,中國保監會起草了《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指導意見》初稿。基本思路是,大病保險由政府主導,商業保險機構承辦,主要從城鎮居民醫保基金、新農合基金提取一定比例購買大病保險,保險公司按照保本微利原則承保。目前,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第十一次全體會議已經原則肯定了商業保險參與大病保險制度建設的思路,支持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大病保險,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專業優勢,提高大病保險制度的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放大基本醫保的效用,完善全民醫保體系。可以預見,商業保險在推進大病保險制度建設中將發揮積極作用。
三、 從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看,保險業可以發揮分散農業經營風險,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作用
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發展農業保險,對于抵御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建設中的風險,更好地服務“三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國際上看,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屬于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允許的“綠箱政策”,是各國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對于我國而言,農業的基礎條件薄弱,農業對于國家安全的意義更大,面對國際貿易壁壘和各種指責,更加需要充分利用國際規則給出的政策空間,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從我國現實情況看,保險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發揮好服務“三農”的作用。
一是保障農業生產。2007年我國啟動中央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試點,到2011年末,農業保險累計保費收入超過60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85%。我國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已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全球最重要、最活躍的農業保險市場之一。農業保險在承保品種上已經覆蓋了農、林、牧、副、漁業的各個方面,在開辦區域上已覆蓋了全國所有省市區。2011年,農業保險承保主要糧油棉作物7.87億畝,占全國播種面積的33%。承保林木9.2億畝,牲畜7.3億頭(羽)。此外,農房保險、農機具保險、漁業保險等試點也在穩步推進。5年來,農業保險共計向7000多萬農戶支付保險賠款超過400億元,戶均賠款近600元。值得一提的是,農業保險放大了財政資金支農的杠桿效應。以2011年為例,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173.8億元,為1.69億農戶提供了6523.2億元的風險保障。按照財政補貼占保費比重80%匡算,各級財政出資139億元。換言之,政府出資139億元便購買到6523億元的保險保障,杠桿率達到47倍。
二是保障農民生活。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村低收入人群,2008年啟動了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試點工作,為農民提供保費少、保額低的保險服務。目前,試點工作已經覆蓋了廣西、河南、安徽、湖北、青海等省區。從試點情況看,農民平均花20-30元就能獲得1萬元左右的保險保障,低收入農民也能買得起、買得到。從2008年試點以來,小額保險覆蓋人數從首年239萬人擴大到目前2000萬人次。
三是支持農村信貸。通過開辦小額信貸保險,為農民提供信用擔保,形成保險與信貸結合,從而有效解決貸款農戶和農村金融機構兩方面的風險保障問題。從寧波試點情況看,截至2012年2月,小貸險業務共簽單1839筆,累計保險金額達到20.6億元,未到期保險金額14.7億元。隨著銀保合作機制不斷鞏固和完善,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對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的參與意愿明顯增強,保險機制破解融資難的作用逐漸顯現,初步實現了“客戶叫好、政府滿意、多方共贏”的政策目標。
四、 從完善國家災害救助體系看,保險業可以發揮增強防災減災能力、提升災害救助水平的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近15年來,平均每年有3億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每年超過2000億元。各種自然災害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影響。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以各級政府為主導、以國家財政救濟和社會捐助為支撐的災害救助制度。這一制度在災害救助和災后重建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風險分散渠道不足、財政壓力較大等問題。
利用保險機制預防和分散巨災風險并提供災后損失補償,是加強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2011年全球約3.5萬人因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喪生,經濟損失超過3700億美元,保險賠付約1160億美元,占31%。近20年來,國際上自然災害的保險賠付金額一般都占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30%-40%,我國的這一比例僅為3%左右。
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是政府運用現代金融手段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的有效途徑,是對現有災害救助體系的豐富和補充。這是一種利國利民的制度,有利于豐富災害損失補償渠道,減輕政府承擔災害損失的壓力;有利于建立多方參與籌措的資金儲備機制,將無災少災之年的資金積累起來在巨災發生時集中使用;有利于發揮保險、再保險市場化機制作用,分散轉移巨災風險;有利于引導社會公眾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意識和能力。當前,應當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狀況、保險市場發育程度、國家地理環境等因素,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加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
五、從完善社會管理體系看,保險業可以發揮促進公共服務創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作用
當前,我國社會管理任務艱巨繁重。加強社會管理,迫切需要政府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手段,不斷推進公共服務創新。通過引入保險機制參與社會管理,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和糾紛,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是可以成為化解社會矛盾,降低處理糾紛成本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責任保險,用商業手段解決責任賠償等方面的法律糾紛,有利于降低社會訴訟成本,提高解決糾紛的效率。比如,如果大家都買了商業保險,發生交通事故后,交給保險公司處理就可以了。再比如,有了醫療責任保險,一旦發生醫療事故,患者不必找醫院討說法,可以直接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從而有效保護患者的利益。在發達國家,用購買保險的方式轉嫁、化解醫療風險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投保醫療責任保險后,投保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保險期內,因醫療責任發生經濟賠償或法律費用,保險公司將依照事先約定,承擔賠償責任,醫患雙方都從中受益。美國實行強制性醫療責任保險,醫院和醫生都必須購買醫療責任保險。美國醫生每年要拿年收入的7.5%購買醫療責任保險,而外科和產科等風險較大的醫生投保費用可達5萬至10萬美元。在英國,保險公司幫助醫生處理病人的投訴,當醫生被起訴至法院時,保險公司作為醫生的委托代理人應對復雜的程序,并和對方協商談判,同時支付處理爭議所產生的費用。
二是可以成為分擔政府責任的重要渠道。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人群大量流動和聚集,公共服務和公眾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一些風險事件頻發高發。僅2011年我國各地就相繼發生多起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如“7?6”北京地鐵四號線電梯逆行事故、“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等,對人民群眾的公共安全和財產造成嚴重損失。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發生后,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來處理善后事宜,甚至成為最后的“埋單方”。通過在公共安全領域建立保險制度,發展公眾責任、安全生產責任、環境污染責任、校園方責任保險等,由保險公司承擔事故賠償責任,可以減輕政府的社會管理壓力。
三是可以成為引導公眾遵循社會規則的重要方式。比如通過機動車輛聯合信息平臺,將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保險費率與駕駛員道路交通違規違章行為掛鉤。違規次數越多,違規行為越嚴重,保險費率就越高,反之,則給予相應的優惠。這項措施推行以來,較好地約束了道路交通違規違章行為。又比如,在山東臨沂市,當地政府和保險公司共同推出了一種“治安保險”,運用保險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每戶一年交35元,其中10元用于居民的家庭財產保險費,25元由保險公司返回街道綜治辦,用于招聘安保人員和購買治安器材。這種保險業務開辦以來,提高了當地對各種違法案件的防控能力,部分地區實現了“零發案”。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對公共安全領域責任保險的推行力度不斷加強。保監會已經與建設部、公安部、環保部、國家旅游局、安監總局等20多個部委聯合下發了文件,在工程建設、道路交通、環境保護、旅游安全、安全生產等領域建立保險機制。可以預見,隨著我國民事法律責任的不斷強化,責任保險將實現更大的發展,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總之,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和空間十分廣闊,應從戰略層面定位和謀劃我國保險工作。同時,保險業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要營造市場運作、政策支持、政府推動、法律保障的發展環境,在全社會大力普及保險知識,形成學保險、懂保險、用保險的社會氛圍,推動保險業又好又快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項俊波)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