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花70萬上港大被清退”的消息,引發大眾關注。據荔枝新聞報道,南京的李女士花70萬通過中介機構幫孩子申請上了香港大學,然而孩子上了一年多,突然接到校方通知,稱她的入學材料存在問題被退學。李女士找到中介機構討要說法,機構立即將70萬全額退還,但李女士并不認可。她表示,如果女兒不符合香港大學的入學條件,機構應該提前告訴她,而不應該私下偽造美國高中的身份和IB成績。此外,孩子當時高考文科成績本可上211院校,如今被退學,帶來了沉痛的打擊,要求機構賠償200萬。而對方認為賠償金額過高,無法協商。
這一事件的曝出再一次將留學中介的造假亂象拉入進大眾視野。近年來,關于留學中介造假的丑聞屢見不鮮,如今年11月澳門科技大學公布內地有24名學生通過中介偽造des成績入學等。這些造假中介,無疑是留學中介行業的“毒瘤”。他們為了一己私利,精心炮制虛假的入學材料,從虛構美國高中身份到偽造IB成績,無所不用其極,硬生生地將不符合入學條件的學生“包裝”成名校的“潛力股”。這種行徑,嚴重破壞了教育公平原則。那些靠自身努力、憑借真才實學渴望進入名校的學子,在正規申請途徑上奮力拼搏,而造假中介卻用欺騙手段打破了公平競爭的天平,讓教育資源被不合理地竊取與錯配。
此類中介的惡劣行徑,也給整個留學中介行業帶來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留學中介本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理性的規劃建議,而不是收高價“承諾”可以幫學生“搞定”名校申請。因“害群之馬”的違法操作,令公眾對行業充滿質疑。合法合規中介無端受牽連,有留學意向的學生與家長亦在選擇時深陷迷茫恐慌,難覓可靠服務者。
深入剖析此類事件背后的根源,我們不難發現,留學材料審核機制的不完善是造成中介材料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地區乃至不同的國家在留學申請材料的審核標準和流程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而且部分審核過程缺乏足夠的透明度和嚴謹性。這種“各自為政”且“漏洞百出”的審核現狀,為造假中介提供了絕佳的“作案環境”。以此次港大入學申請為例,若有嚴謹通用審核規范,多途徑核實學生材料,如聯合各方驗成績、查背景,中介造假便難以得逞。
欲除留學中介行業的造假“惡瘤”,重塑教育公平,需各方合力。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并制定詳細統一且可行的審核細則與行業規范,嚴懲違法中介,提升違法成本。中介行業內部應組建自律組織,定嚴格準則與監督機制,自查自糾,清理違規者。高校招生亦應創新,強化數據共享合作,建精準審核體系,不給造假留隙。
“作假上港大被清退”事件絕非個例,更是對我們社會教育公平和法治精神的一次深刻警醒。我們必須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待留學中介造假行為,堅決捍衛教育公平的神圣領地,讓留學之路回歸正途,成為學生成長與進步的光明坦途,而非被利益與欺騙籠罩的黑暗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