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不同,發展的重點難點也不相同。發展綠色生產力,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本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生態特質、產業基礎等因素因地制宜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作為人類在勞動生產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借以滿足自身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生產力體現了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產力,必須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不斷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勞動者的生態意識、生態素養、生態知識水平以及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與自然物質交換的深度和廣度、方式和方法、效率和效益,決定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能力,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產力,需要勞動者既深刻理解人與自然關系、把握自然規律,在生產勞動中自覺按規律辦事,又能夠創新創造新型生產工具,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既深刻理解和把握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決策部署和政策法規,熟練掌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普遍性的知識和能力,又大量儲備關于所處地區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功能定位、產業基礎、科研條件、風土人情等地方性知識,進而在普遍性與特殊性、全局與局部的有機統一中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勞動資料是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勞動者利用勞動資料,根據自身目的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以生產適合人們需要的產品。在諸多勞動資料中,生產工具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馬克思曾把機器設備等生產工具比作生產的骨骼系統和肌肉系統。在現代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資料尤其是生產工具的質量。當前,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產工具應運而生,在有效解放勞動者的同時,也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為發展綠色生產力提供了有利物質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產力,重在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對于產業基礎、科研條件較好的地區,應聚焦強化原始創新能力,下功夫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推動關鍵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提升我國綠色技術創新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勞動對象是生產活動的基礎和前提,為發展生產力提供了必要物質基礎。得益于勞動者素質的不斷提升和勞動資料的更新迭代,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物質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進、高效、環保,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也在不斷豐富和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同地區自然條件、生態優勢不同,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目標、路徑、策略等也不同。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產力,不能一哄而上、盲目跟風,搞一種模式,而要根據本地區自然資源狀況、生態環境容量、經濟發展潛力等因素,把握好綠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路徑,有選擇、有先后、有重點地發展,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綠色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普及率和貢獻率,提升綠色科技投入產出效益,通過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生態特色塑造成產業特色,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綠量”。
(作者為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