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網改造按下“加速鍵”。有關方面預計,未來五年我國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各類管網總量將近60萬公里,投資總需求約4萬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在解讀一攬子增量政策時表示,在提前下達明年部分“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中,將優先支持一批城市更新重點項目,主要安排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管網建設,推動解決燃氣管網老化、城市內澇、供水管網漏損等突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2023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9.3億人,其中地級以上城市常住人口超過6.7億人。常住人口超過500萬人的城市有29個,超過1000萬人的城市有11個。伴隨城市數量的顯著增加和城市人口規模的逐步擴大,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也不斷加大。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供水管道長度達110.3萬公里,供氣管道長度99萬公里,排水管道長度91.4萬公里,供熱管道長度49.3萬公里。僅這四項地下管道的長度,就達到了350萬公里。
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是城市的“面子”;隱于地下,密集交錯的各類管網,是城市的“里子”。地下管網包括城市范圍內為滿足生活、生產需要的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氣、熱力、電力、通信等市政公用管線。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城市“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管理”,“面子”有余而“里子”不足。近年來,地下管網建設規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老化較為嚴重等缺陷日益暴露。作為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生命線”,地下管網一旦發生事故故障,輕則導致水電氣熱等供應保障中斷,重則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直觀的現象是,一些城市道路反復開挖,“馬路拉鏈”問題給居民生活出行帶來極大不便。又比如,近些年來每到汛期,城市內澇便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多地存在“城市看海”情況。
當代城市是各種資源要素高度聚集的復雜巨系統,城市面臨的災害風險也日益復雜多樣,安全、韌性已成為城市發展的短板弱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國務院今年7月份印發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提出,要以人口規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區和影響面廣的關鍵領域為重點,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網等“里子”工程建設,加快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住建部今年年初曾表示,未來我國將每年改造10萬公里以上地下管線。一系列政策利好釋放出鮮明的信號:對于地下管網建設這個“里子”工程,我國將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切實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地下管網更新改造任務重、頭緒多,如何推進?有關部門表示,將按照短期聚焦消除安全隱患、中期推進老化設施更新、長期促進設施功能完善的工作思路,來組織實施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改造行動,優先推進涉及重大公共安全和重要民生保障的城市地下管網安全提升、老舊居住區宜居改造、城中村綜合改造、城市交通設施安全改造等工程建設。資金問題是地下管網更新改造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龐大的資金需求如何滿足?一方面需要加大政府投資力度,但僅靠政府投資顯然不夠,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構建可行的收益回報機制,來吸引民間資本的廣泛參與。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舊改”“新建”這兩個關鍵詞將伴隨城市更新始終。地下管網建設是民心工程,也是良心工程,在做好老舊管網改造的同時,也要抓好新建管網的規劃、建設與管理,提高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