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發文揭批新形象工程,直指新形象工程超出地方財政承受能力,導致大量資金被挪用,造成資源浪費,引發關注。形象工程是個飽受詬病的老問題,經過多年嚴格治理,已取得很大成效。不過,如今新形象工程有取代舊形象工程、成為一些地方所謂“民生工程”的跡象。
何謂新形象工程?一是忽視當地實際,打造與資源稟賦不符的“城市名片”;二是打著為民謀福祉的幌子,建設收益甚微的“民生項目”;三是為追求短期拉動效益、盲目上馬的大型景觀項目;四是耗費大量財政資金統一商鋪招牌、墻面修復、建造牌樓的面子工程等。
這些新形象工程是一些地方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仍然在搞的非必要、非急需項目,而且形式隱蔽、名目巧立、迷惑性強。它們大多披著民生工程、城市名片、數字化建設、文明城市創建等外衣,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老套路,勞民傷財、脫離實際,加劇地方財政負擔、浪費公共資源、損害群眾利益。
為糾治部分地方搞新形象工程的問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列出八方面糾治重點,要求地方基層結合實際部署開展自查和整改整治。許多地方積極行動,對號入座,整治所謂的“民生項目”“城市名片”,取得一定效果。
新形象工程的糾治是一項系統工程。如果僅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容易陷入被動,療效不佳還易復發;如果簡單粗暴地“一刀切”,又可能忽略新形象工程產生的土壤。糾治新形象工程首要的是找準病灶,其實質是形式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
祛除“病根”,還需標本兼治的新藥方。一是打好思想“預防針”,樹立正確政績觀,筑牢防范“政績沖動癥”的堤壩。二是優化考核“評價表”,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樹立高質量發展目標考核導向,堅持分層分類差異化考核,強化對務實擔當干部的正向激勵。三是加大監督“強化劑”,緊盯“關鍵少數”,聚焦關鍵領域和重大項目,加強前端審計監督,做好源頭規范管理;健全聯合監督檢查機制,深化紀檢監察、巡視巡察與審計、財會、統計等監督貫通協調;強化數字賦能監督。四是開出治本“長效藥”,先立后破、標本兼治,完善細化對新形象工程的懲戒機制,既嚴肅查處新形象工程問題,又防止問責泛化、簡單化,更好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擔當作為。(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歡 高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