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哀牢山!眲倓傔^去的國慶節假期,云南哀牢山因一條“探險視頻”爆火,人跡罕至的山林吸引眾多游客前往“探險”。事實上,哀牢山除了部分被開發成景區的地方,還有很多未開發的原始森林,這些林區地形復雜、天氣多變,甚至可能沒有手機信號。10月7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文化和旅游局表示,游客應服從景區管理要求,游覽哀牢山時,不前往未開發開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區域。
哀牢山引發的關注,是近年來興起的“戶外熱”的縮影。區別于大眾旅游,通過徒步、登山等方式親近自然,成為不少戶外愛好者的選擇,各類商業性質的戶外團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戶外運動的風險不容小覷,據中國探險協會的不完全統計,2023年共發生戶外探險事故425起,涉及人員1350人,登山和徒步相關事故數量位居前二。與此同時,因戶外運動導致的自然生態破壞事件也時有發生。
親近自然、體驗自然,是人的天性。戶外運動告別了在固定景點“打卡拍照”的旅游方式,參與者得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自然,從中獲得旅游休閑的“松弛感”。以現代生態文明的視角衡量,合理有序地參與戶外運動,不一定構成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也可能成為普及環保理念、開展自然教育的良好方式。正所謂,感受了大好河山的美景,才能更好地守護自然遺產、與自然和諧共生。
與日益高漲的大眾戶外運動熱情相比,不少戶外運動目的地的管理仍存在一定滯后性。一方面,有的地方以傳統景區的思維開展管理,一旦某條戶外運動路線走紅,要么大搞旅游開發,要么“一刀切”限制人流直至關閉路線,實際上對戶外運動采取“堵”的態度;另一方面,一些危險性大、門檻高的戶外路線仍缺乏必要的準入機制,部分“野生”戶外團在缺乏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入,不僅給自身帶來安全風險,也增加了相關方面的管理壓力。
提升戶外運動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務公眾親近自然的需求,助力美麗中國建設,需要轉變管理思維。從戶外運動愛好者的需求看,大家并不希望戶外運動目的地變成“圈起來”的景區,而是既有開放性又有可接近性。近年來,一些地方已有探索和實踐,比如規劃建設登山健身步道,在沿線設置環境保護設施、應急救援設施和必要服務設施,但又不對自然進行過多干擾。我國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假以時日,一批屬于我們自己的“阿巴拉契亞小徑”一定能夠脫穎而出。
面對商業性戶外運動的熱潮,要加強組織機構的資質審核,把好準入關。據媒體報道,目前大部分戶外組織沒有旅行社資質,而旅行社持導游證的導游,一般也不具備組織開展戶外運動的能力,F實中,不少戶外運動的領隊還是兼職人員,戶外經驗和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明顯欠缺。作為一項具有風險性,且對參與者體能、經驗、素養有特殊要求的運動,有必要引入更嚴格的準入機制,由相關行政部門或授權的行業協會開展從業者資質審核工作。
參與戶外運動,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只有遵守規范、量力而行,才能在安全文明的前提下享受戶外樂趣。不久前,多位戶外運動博主在“外人節”期間,響應網絡社區提出的戶外公約倡議,強調“最好的裝備是信息儲備”“折返是選擇不是挫折”“別給自然負累”等原則。真正的戶外精神,從來不是莽撞地與自然對抗,而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從出發開始,做好計劃和準備,把風險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