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間,我回了趟老家,發現父親的頭發已經很長了。他那歷經歲月滄桑的臉龐,配著垂過耳朵的長發,仿佛是許久沒有打理的莊稼。
“爸,我帶你去鎮上理個發吧。”
“沒事,”父親淡淡地回道,“再過幾天,梁師傅就會來村里,到時讓他打理一下”。
父親所提及的梁師傅,也是我小時候給我理發的師傅。轉眼30多年過去了,梁師傅應該也快到古稀之年。其實,在傳統的農村里,有很多類似梁師傅這樣的手藝人。他們平常忙碌于田地之間,閑暇之余則憑借著嫻熟的手藝游走于各個村落。
進入21世紀,伴隨社會流動性的增強,青壯年勞動力拋棄了傳統鄉村的謀生方式。他們走出村落,進而常年在外勞作謀生。村落沒有“賺大錢、掙快錢”的誘人市場,成了以老人和小孩為主體的純粹生活空間。與此同時,村里的理發業也后繼乏人。這就間接造成梁師傅30多年以來一直都在這塊熟悉的區域里,為那些愿意讓他理發的老伙計服務。
現實問題在于,梁師傅也有倦怠的那一天,他也有走不動的那一天。如果他不能再給那些愿意讓他理發的老年人服務,那跟我父親年紀相似的這輩人找誰理發?當我琢磨這個問題的時候,發現這個問題還是部分有解的。現在的電商這么發達,物流的速度這么快,我可以買個推子自己上手給我父親理發。但是,這只是暫時解決了我父親的理發問題:如果我不能及時回家,父親的頭發又該讓誰來理?
由于老人理發的需求并不是一個關乎他們生存的緊迫性問題,所以容易被忽視。即便我可以解決我父親的理發問題,但村里那些還在等梁師傅上門的叔叔和伯伯們,他們的頭發長了又該怎么辦?難道也讓他們的子女買一把推子給他們理發?又或者說讓他們自己步行到有一定距離的鎮上去理發?抑或讓他們繼續留著,等下一個可以上門理發的“梁師傅”出現?很顯然,這些想法并不太貼合目前村里老年人的生活實際。
滿足像理發這樣瑣碎而細微的現實需求,需要建立一套兼顧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鄉村治理的服務體系。如此,鄉村里的老年人才能享受到舒適宜居的生活。這不僅關涉鄉村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也應當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衡量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