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炒的菜,香不香?最近,北京發出了首張“具身智能機器人食品經營許可證”。這標志著,具身智能這一AI領域領先技術有望迅速進入餐飲市場。
雖然人們早就習慣了AI的強大,但機器人大廚持證上崗的消息,恐怕還是會帶來一絲驚詫。相較于洗衣掃地等家務,做飯是一項技術活,對經驗要求較高。去年7月,“做飯糊弄學”話題火爆“出圈”,原因不外乎年輕人想要吃得健康一點,但時間有限,不善掌勺。而餐飲業就更不可“糊弄”了,個中門檻,AI當真能輕松跨越?
多年來,炒菜機器人的不溫不火就印證了這一點。傻瓜式的操作看似省事,但由于性能不夠完善,大多噱頭大于實質。有用戶就吐槽道:“每一步,你都要按一下,就真不如自己炒兩下!本拖褚恍┘揖赢a品雖美其名曰“智能”,結果卻是操作繁瑣、本末倒置。
具身智能的加持,有望改變這一局面。AI智能體作為有智商、能決策的“類人系統”,經過每一步驟的精確控制,可以自主學習“菜單”、判斷食材,像自動駕駛一般自主烹飪。有報道指出,連食客所強調的“鍋氣”,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復刻。
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餐飲業走向數智化是發展所需。可以想見,在高企的人力成本之下,引進炒菜機器人最直觀的好處,是提高出菜速度,讓商家降本增效?紤]到不少食客喜歡新鮮現炒,對預制菜的接受程度有待提高,AI自動烹飪不失為一個折中的辦法。只要嚴格按流程操作,基本可以一鍵標準化。而廚師受體力、從業心態等因素影響,不一定每次都穩定發揮。正如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低成本、高需求的場景中,AI炒菜機器人有極高的適配性,在養老院、學校食堂等集體用餐環境中,頗具應用潛力。
政策也透露出積極信號。今年3月,商務部等部門印發的《關于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餐飲領域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及智能設備研發與應用。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制定出臺了《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把消費場景的數字化、智能化作為重點引導和鼓勵方向。整體來看,餐飲運營不只是烹飪一環,充分發揮數智化的價值,不妨在消費洞察、采購管理、硬件互聯等層面發力,形成更大的生態閉環。
當然,技術的進步總伴隨著迷思。比如,具有創新能力的大廚可以轉戰幕后,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職業轉型,如何把握技術應用的節奏和邊界,還須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又如,“AI大廚”處于尚在完善的新業態中,有必要及時研究出臺新的監管政策,尤其是厘清責任歸屬問題。
俗話說,唯有美食和愛不可辜負。在電影《飲食男女》的結尾,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臺詞——“你的湯,我嘗到味道了。”放眼更長遠的未來,人們對餐飲機器人的期許,想必不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做飯機器”,而是能不能滿足更多個性化需要,乃至理解人們飲食背后的情感訴求。這樣的科技“食”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