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空巷、一票難求,音樂伴隨燈光響起,歌迷們手中不停揮舞著熒光棒,跟隨偶像的節拍齊聲高歌,整個現場變成了盛大的派對——說起演唱會,很多人腦海里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有很多歌迷為了一場演唱會,花重金不遠萬里奔赴另一個城市。
年輕消費者是演唱會的參與主體,他們出生在物質充裕年代,因而更加重視精神、心靈的豐盈與滿足。他們愿意把錢花在文藝演出、旅行等方面,通過感受奇妙的大千世界,拓寬人生維度,充實生命體驗。對他們來說,獲取情緒價值這件事,甚至超過了消費行為本身。還有什么形式能比親臨現場,為自己的偶像打Call更讓人心馳神往的呢?
演唱會火到什么程度?去年,被大家昵稱為“霉霉”的美國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在全球巡回演出,8個月內創造了10.39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所到之處熱情粉絲大量涌入,導致酒店爆滿,消費強勁增長,給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據統計,其演唱會帶動了數10億美元,堪稱“行走的GDP”。
國內演唱會市場同樣呈現井噴之勢。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全國演出市場發展簡報》顯示,上半年,大型演出市場呈持續上升態勢,演唱會、音樂節票房收入同比增長134.73%,觀演人數同比增長63.35%。
難怪有人形容,“話筒一響,黃金萬兩”。現在,大型演唱會已經不單單是文藝活動,而逐漸上升為一種經濟現象,引起越來越多關注。對很多城市來說,“好聲音”成為一門“好生意”。
從去年的淄博到今年的“爾濱”,城市都在想著如何“出圈”,提高知名度、曝光度、美譽度,引來旺盛人氣,激活地方經濟。舉辦一場演唱會,可以借助明星的流量光環,甚至還能得到幾次上“熱搜”的機會。這種廣告效應可不是隨隨便便花錢就能買來的。
更重要的是,那些為演唱會而奔赴一座城的數萬名歌迷的吃、住、行、游、購、娛,哪樣不拉動經濟?文旅融合對活躍地方經濟帶來的貢獻,不是簡單的“1+1=2”,而是顯現出了乘數效應。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23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演唱會的門票消費對當地消費拉動達到1∶4.8,即門票花費1元,同期周邊消費4.8元。
其實不難理解,喜歡追星的粉絲群體大多是愛玩愛熱鬧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來都來了,何不乘此機會打卡游玩一番?逛逛當地的名勝古跡、潮流商圈,嘗嘗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味美食,再帶回幾份風物特產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伴手禮,這場因演唱會而起的奇幻之旅可稱得上圓滿了。
舉辦演唱會涉及審批數量、安保配備、后勤保障、交通服務等諸多環節,需要投入許多人力、財力、物力,但很多地方依然熱情不減。比如山東就出臺政策,鼓勵各地舉辦萬人以上大型演唱會、音樂節,并對大型營業性演出實行“容缺預審”等政策,進一步支持營業性演出。
當然,演唱會帶來的熱度和流量畢竟是短暫的。如何向更多人展示一個城市在好客包容、潮流時尚、宜業宜居等方面的深層次魅力,讓演唱會“曲終人不散”,這里面還大有文章可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杜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