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實現了由第一產業為主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顯著優化。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由1952年的50.5%、20.8%、28.7%,調整為2023年的7.1%、38.3%、54.6%。
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基本上是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貫穿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見證了我國從積貧積弱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奇跡。75年來,我國農業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工業發展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4年居世界第一位;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業迅猛發展,文化、旅游和康養等“幸福產業”快速崛起。
從三次產業相互關系看,2012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45.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5年首次超過50%,2023年為54.6%,連續9年占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產業結構的深刻調整也影響了就業結構,“三二一”的就業結構在2014年正式形成。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F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內部存在有機聯系、功能互補的復雜生態體系,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必須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現代化的工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最重要的基礎和核心。當前,我國工業總體上大而不強,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工業是科技創新主戰場,對農業、服務業等其他領域創新發展具有強大帶動效應。要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整優勢、體量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堅持創新引領,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充分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統籌推進補短板、鍛長板、強基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現代化的農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根基。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持續提高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現代化的服務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要順應產業轉型升級新趨勢,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順應居民消費升級和人口結構變化新趨勢,加快發展養老、育幼、文旅、體育、家政等服務業,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深化服務業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
推動我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有必要厘清一些認識誤區。比如,有的地方片面地將服務業占比的提高作為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的指標,導致制造業占比下降過早、過快。又比如,有的地方機械地追求制造業比重穩定,而忽視了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或者沒有充分認識到服務業為制造業賦能的作用。再比如,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只能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將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限制其發展甚至“一刀切”要求簡單退出。
要看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可能靠某個產業“單兵突進”,尤其是不能將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發展割裂、對立起來。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并非此消彼長、你進我退,而是融合共進、相得益彰的關系。要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融合發展中加快塑造中國經濟新動能新優勢。(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