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市被譽為“沙漠水城”,多年來持續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途徑,取得了突出成就,關鍵因素就是堅持因地制宜,做到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改善生態是這樣,發展經濟也是這樣。只有量體裁衣,找準最合適的路徑,新質生產力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面對沙漠城市的轉型發展難題,中衛市的探索是西部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縮影。
因地制宜,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精準發力,不能“放到筐里就是菜”。發展新質生產力,基礎是培育產業,需要相應的資源稟賦、產業配套、資源環境容量等條件。匹配度高,則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反受其害。培育產業重在揚長避短、揚長補短,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產業發展路子,做到看單下菜、明明白白?赏ㄟ^經濟調查、系統摸排,全面把握自身的長處與短板,運用清單制管理等方式明確適宜的領域,結合自身優勢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因地制宜,需要內部筑巢、外部引鳳,“喜新”不“厭舊”。對于西部欠發達地區而言,可以通過招商引資、東西部協作等方式,實現后來居上,但關鍵還是要打牢自身基礎,不斷增強產業發展后勁。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忽視本地企業、傳統產業,要下實實在在的功夫紓困解難。既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又要善于開路搭橋,更多使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因地制宜,需要只爭朝夕,但不是朝夕之功。慢工出細活,培育產業不怕慢,就怕站,更怕決策拍腦袋、政策翻燒餅。需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明確方向、持之以恒,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同時聚焦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讓經營主體多起來、大起來、強起來,幫助解決好融資、用工等方面的困難問題,不斷向價值鏈上游攀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