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對外開放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國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做出系統全面的部署,強調“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鍵時期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為新形勢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指明了前進方向。
1.新時代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成效顯著、成果豐碩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不斷提升,成就顯著,不斷匯聚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形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動力。
協同推進經濟平穩運行、外貿轉型升級與共建“一帶一路”。2024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國內生產總值61.7萬億元,同比增長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6.1%,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6%,反映出當前經濟穩健運行、生產穩定增長、新動能加快成長、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的向好態勢。2024年上半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10.03萬億元,同比增長7.2%,占進出口總值的47.4%。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標志性品牌,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9萬列,2024年到7月初即超過1萬列。
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同更多國家商簽自貿協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簽署了12個自由貿易協定,包括11個與單個國家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此外,在簽署這12個自由貿易協定的同時,還對以前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進行了升級。我國主動單方面擴大市場開放,決定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成為實施這一舉措的首個發展中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國的營商環境綜合水平不斷提升。通過簡化審批流程、優化服務質量、加強法治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我國致力于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公平的營商環境,不僅促進了國內企業的發展,也吸引了眾多國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引領國際秩序的變革與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完善細化全面深入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的中國方案。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并不斷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的突出位置,堅持經濟全球化大方向,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倡導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觀,堅決維護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合法權益。
2.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是發展新質生產力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中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為促進和穩定世界經濟作出突出貢獻。取得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并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與外部環境變化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大國競爭激烈,局部地區戰爭沖突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外部經濟政治不確定性攀升。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這是因為,世界總體發展進程與中國自身發展階段都已邁入一個歷史性關鍵節點——經濟發展已經與新一代前沿尖端技術的發展深度融合。歷數近代歷史上發生過的三次重大科技革命,從蒸汽機、電力到信息技術,每一次都是因為顛覆性的技術應用實現了生產效率的躍升,進而推動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變革,大國競爭格局更是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立足當前,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關鍵依然在于科技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的先進技術正在醞釀并已實現部分突破性進展,對全球經濟與社會的影響也逐步顯現。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科技創新,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這意味著,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構建高標準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這是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重要方面。通過優化創新環境、完善創新政策體系,營造尊重創新、包容失敗的文化氛圍,促進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促使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更加順暢地流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領域,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助于培育我國的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3.新形勢下進一步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著力點
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背景下,應更加關注中國企業通過對外投資形式融入全球價值鏈,即高水平“走出去”的形式。面臨全球產業重構與經貿深度調整,為實現擴大國內需求與擴大高水平開放目標,需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內外協同發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深化要素市場改革,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繼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加快高素質人才培養、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優化配置創新資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向全球價值鏈的高附加值環節攀升。在這一過程中,持續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加快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破除現有地方保護主義等阻礙,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進一步釋放國內生產能力和市場潛力。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在鞏固貿易投資便利化基礎上,繼續堅定支持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在全球和區域經濟中發揮影響力。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穩定市場預期,為進一步促進企業良性競爭與健康發展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支持和保障。加強標準國際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中國標準國際化推廣力度。加強國際人才培養、儲備和交流,提升中國在標準和規則制定中的國際話語權。
拓展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擴大國際經貿合作廣度與深度。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發揮橋梁作用。借鑒《促進發展的投資便利化協定》談判的成功經驗,推動具有共同利益的多邊談判。繼續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談判進程,推動商簽更多高標準自貿協定。充分利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加快推進中國-東盟3.0版升級談判和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最大程度釋放政策紅利。積極推動區域能源合作,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持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拓展新領域合作空間。積極落實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持續推動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政策溝通與產業對接,高水平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加快“兩國雙園”建設,精準推動產業項目合作,推動優勢產業走出去,構建以我為主的產業鏈體系。支持中歐班列發展,建設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加快推進多層次、復合型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拓寬歐亞經貿合作布局。加強民間交往與文化交流,提升中外人員工作、教育、旅游互訪便利性,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與教育資源共享,加快推動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作者:趙忠秀,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