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不同年齡的患者,3張近乎相同的片子,CT影像難道變成了錄像回放?經醫生舉報發現,江蘇無錫虹橋醫院存在諸多問題病歷:有的影像號缺失,根本找不到患者;有的被人為修改,卻存在低級的診斷錯誤;更令人疑惑的是,一次核磁共振至少要花上10到15分鐘,醫院系統記錄卻顯示,有機器在1分鐘內能為兩名患者檢查……
這不禁讓人想起電影《周處除三害》中,道貌岸然的“尊者”及其團伙為了恫嚇患者獻出財富,使用同一張病變的肺部CT圖來講解“病情”。現實中的問題病歷不只為了騙患者,也可能是為了騙取醫保基金。
近年來,借各種問題病歷行騙保之實的例子并不少見。就在本月初,國家醫保局就點名多家醫療機構為女性患者亂開男科類診療項目、給男性患者安排婦科檢查,或是設立不合理套餐強制收費,或是采用模板化的遺囑套取醫保資金;再往前,有知情人士反映北京市化工職業病防治院利用報銷漏洞騙取工傷保險資金,系統顯示“滿床”病房卻空空蕩蕩,開的藥被直接扔進垃圾箱……醫保基金的使用安全涉及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每一分錢都不能濫用,對巧立名目偷吃、伸長黑手偷拿,必須予以懲治。
目前,國家醫保局和江蘇省醫保局派出檢查組開展專項飛行檢查,無錫市醫保局也與涉事醫院解除了醫保服務協議。為相關部門的迅速反應點贊的同時,仍要反思本案中存在的幾個疑點:其一,醫保基金監管點多、線長、面廣,涉及問題有一定專業性,若無內部知情人士舉報,如何精準識別騙保?其二,針對該醫院的舉報并非首次,放射科某醫生今年3月就曾拍照留證并向上級部門實名舉報,在等待調查結果時卻又發現問題病例,究竟是誰的手在操縱?其三,舉報者還提到了一個熟悉的名詞“系統升級”,卻成為院方隱藏證據的借口,技術究竟在方便監督還是縱容造假?
這些疑點都指向一個現實問題:如何有效監督醫保基金的使用情況,及時發現不法分子的騙保行徑?一方面,要發揮好內部監督的作用,暢通舉報渠道,深入推進有獎舉報“吹哨人”制度;另一方面,要運用好外部監督的力量,建立健全第三方協同監管機制,減少監管死角和盲區。
近年來,國家醫保局著重強化大數據篩查手段在醫保基金監管中的應用,不僅為日常監管提供了助力,還能在飛行檢查時擦亮“火眼金睛”。相信在多方努力下,定能將監督的網織得更密更牢,讓騙保的黑手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