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
鄒 翔 本報評論員
朱浙萍 浙江日報評論員
鄒翔:2016年,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2018年3月,“最多跑一次”被寫入這一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同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把“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經驗做法”作為典型經驗之一向全國推廣。浙江如何孕育出“最多跑一次”改革?
朱浙萍:“最多跑一次”改革與浙江深厚的改革傳統(tǒng)緊密相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也根植于浙江數字經濟的肥沃土壤。
2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作出“數字浙江”建設部署,為浙江在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取得領先地位打下堅實基礎,也為“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通過“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浙江已實現政務服務“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tài),跑多次是例外”。“浙里辦”集納政務服務3600余項,匯聚便民惠企服務2000余條,極大提升群眾辦事便利度和滿意度,成為改革種子結出累累碩果的一個縮影。
鄒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好的政務服務體驗。”服務無止境,改革不停步。打開浙江政務服務網的《浙江省“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會發(fā)現,絕大多數事項后面已經標注上了“跑零次”。
今年初,浙江“跑一次沒辦成兜底窗口”引發(fā)廣泛關注。不斷深化和拓展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動力何來,未來方向是什么?
朱浙萍:更好滿足企業(yè)和群眾對政務服務不斷升級的需求,就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縱深推進的動力源泉。
比如設立“兜底窗口”,讓依照常規(guī)“技術判斷”不好辦、但遵循“價值判斷”應該辦的各類“疑難事項”,都能得到兜底辦理。
又如“最多跑一次”向“跑零次”升級,是從企業(yè)和群眾的視角出發(fā),進一步推動政務服務“掌上辦”“網上辦”“無感辦”。
當前浙江正在開展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從“便捷服務”到“增值服務”提檔升級,意味著不僅要把事情辦成,還要提供精準化、個性化衍生服務。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改革精準地對接發(fā)展所需、群眾所盼,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一以貫之。
鄒翔: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不是簡單的數量改變,背后是政府職能的深刻轉變、“互聯(lián)網+政務服務”的深化運用,促使辦事流程、服務理念、治理方式的革新。增強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精準發(fā)力、協(xié)同發(fā)力、持續(xù)發(fā)力,才能推動改革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朱浙萍:今年3月,湖州市一名農戶養(yǎng)殖的蝦苗出現問題。他的女兒通過“浙里辦”搜索,判斷省農業(yè)農村廳應該有辦法解決。農戶上午在其官微求助,下午就得到了遠程幫助指導,人性化的服務理念收獲多方點贊。
實際上,“前臺窗口”的“跑一次”或“跑零次”,意味著“后臺車間”的流程再造和系統(tǒng)重塑。為打破數據壁壘,浙江開通多條“數據高鐵”,實現異構系統(tǒng)千余類公共數據的分鐘級共享,為各領域數字化改革提供有力數據支撐,全域覆蓋、上下貫通、高效協(xié)同的整體智治體系加快形成,以硬件更新迭代推動“軟件”優(yōu)化提升。可以說,改革不僅是各個領域政策舉措的調整優(yōu)化,更涉及深層次體制機制和理念觀念的更新升級。
鄒翔:提升改革成效,必須突出問題導向,奔著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guī)范化、便利化”。隨著改革的深入,“低垂的果實”已經摘完,剩下的是難啃的硬骨頭,如何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繼續(xù)深化?
朱浙萍:哪里有問題,哪有就有改革的突破口。“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以解決群眾和企業(yè)痛點問題為鮮明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牽引來找思路、找辦法。
一方面,形成從問題出發(fā)到效果反饋的閉環(huán)機制,真正做到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另一方面,要發(fā)揮“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動效應,以此為突破口推動經濟、行政、司法、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等各方面各領域改革,推動政府效能提升。
目前,“一窗通拍”服務惠及群眾3350萬余人次,每年可為群眾節(jié)約辦理費用約2億元;“一件事”改革實現多部門關聯(lián)事項由一個部門受理、一次辦結,再造了服務流程,實現了服務“增值”……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仍在闊步前行。
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始終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定能匯聚起14億多中國人民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