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居住的房屋正在漸漸老去,有很多房子進入了“中老年”。房屋居住得越久,需要修修補補的地方越多,出現安全隱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就像人需要定期體檢,發現身體問題應及時到醫院救治一樣,對房屋也應該進行“定期體檢”,確保其使用安全,防患于未然。當前,我國正在推動建立城鎮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制度,即“三項制度”,以保障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
想要知道我們居住的房屋是否安全,進而在發現安全隱患時及時修繕,房屋體檢是重要前提。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既有房屋最多、房屋建成年代最集中的國家。截至2022年底,我國城鎮既有房屋中,建成年份超過30年的接近20%,同時也意味著這些房屋將進入設計使用年限的中后期。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比例還將不斷增加,預計到2040年前后,近80%的房屋將進入這個階段。一些老房子建設標準低、缺乏必要維護,安全隱患較大。近些年發生的個別房屋倒塌事故,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重大損失。如果這些倒塌房屋在此前能夠接受體檢,及時發現并消除安全隱患,這些令人痛心的事故可能不會發生。
房屋體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前提。“無體檢,不更新。”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老舊小區改造等是實施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通過城市體檢,找出城市更新的難點、堵點、痛點,了解百姓的“急難愁盼”,是精準高效推進城市更新的重要前提。對于老舊小區和其他老舊建筑而言,只有經過較為詳細體檢,才會有針對性地提出更新改造方案。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確保老舊房屋和相關設施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應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對房屋和周圍環境的完善和提升。實際情況中,曾出現過比較極端的個別案例。有剛改造不久的居民樓出現了房屋坍塌事故,就是因為改造重點放在了美化外觀、增加功能等方面,卻忽略了對房屋主體結構的體檢和安全排查。慘痛教訓提醒我們,進行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之前,應該將更為詳細精準的房屋體檢做到位。
誰應主張對房屋進行體檢?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和財產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因此房屋所有人也應當是房屋安全責任人。房屋的所有人和使用人應該加強觀察,及時發現和處置房屋安全隱患。針對比較老舊的房屋,在必要時,房屋所有人還應委托專業機構定期開展體檢,甚至進行安全鑒定。
房屋體檢該如何進行?房屋體檢是通過資料核查、現場檢測和分析驗算等,對既有房屋的安全性能進行綜合評估的活動。針對不同性質的房屋,房屋體檢的要求會有所不同。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人員密集場所,房屋體檢的要求應該更高。年代越久遠的房屋,體檢的頻次應該越高。對于更容易出現安全隱患的房屋,房屋體檢更重要。因此可以探索將房屋體檢后的“體檢合格證明”,作為辦理經營許可證或產權登記證的必要條件。房屋體檢應該由具備相應技術條件和技術能力的機構實施。政府部門也可以從技術層面對房屋體檢加強指導,比如,廈門市近日出臺了《廈門市房屋安全體檢技術導則》(試點版),寧波市也已完成《寧波市房屋體檢技術導則(初稿)》起草。
房屋體檢的資金從何而來?“三項制度”中的房屋養老金制度,將為房屋體檢提供資金支持。房屋養老金由個人賬戶和公共賬戶兩部分組成,其中公共賬戶資金可以用于多業主住宅的房屋體檢。一些試點城市正在探索多業主住宅由政府與所有權人共擔的方式籌措體檢經費。
房屋體檢后,還要把體檢結果用好。進行房屋體檢的最終目的,是把安全隱患盡快消除,確保房屋使用安全。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應該對房屋及時修繕。如果發現嚴重安全隱患,則應該上報有關部門,采取更積極和緊急的預案或措施。
房屋體檢制度是一項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制度。對于這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須進一步加強引導,全面推動房屋安全隱患的排查和治理,讓百姓居住得更安全安心。作為每一個擁有住房的房屋所有人,也應本著對自己和家庭安全負責的態度,提升對房屋安全的關注度,加強對房屋的觀察,及時發現和消除安全隱患。房屋體檢預計還將帶動房屋檢測、鑒定行業的發展,應加強對這一行業的規范和管理,使檢測、鑒定結果更好服務于房屋風險隱患治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亢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