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毛同輝認為,物在流動,人也在流動,一幅流動的社會圖景,彰顯的是社會活力,也是熙熙攘攘的煙火氣。我們相信,效率更高、服務更好的快遞業,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獲得感。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截至8月13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1000億件,比2023年達到千億件提前了71天。今年以來,我國郵政快遞業持續快速發展,月均業務量超130億件,月均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小包裹”跑出“加速度”,業務量達到新高度,這事兒不簡單。
應當看到,快遞業聯系千家萬戶、連通線上線下,既是暢通生產與消費的重要渠道,也是觀察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扇窗口。快遞業持續快速發展,正是我國消費市場回暖、經濟運行持續向好的縮影,也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與韌性。
為推動實現貨暢其流,我國快遞業一方面積極融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與公路、鐵路、航空、水運共同發力,形成多式聯運;另一方面,行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從推動寄遞服務更快更有針對性的“大數據+前置倉”,到提高包裹處理效率的智能稱重自動化分揀裝備,再到偏遠農村地區提供派件服務的無人車、無人機……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與快遞業深度融合,促進了貨物的加速流通。
當然,快遞業既探索新業態,也開拓新天地。不僅僅是在暢通國內大循環、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中展現大作為,隨著中國物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貨通全球”的效率日漸提升,其在服務國際循環方面也同樣是日新其力。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高于同期我國外貿整體增速4.4個百分點。可以說,觸角越遠,發展空間越大,了不起的“中國速度”與響當當的“中國效率”,有力提升了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不斷給世界帶來發展新機遇。
未來,“小包裹”依舊有大發展。隨著經濟活力的不斷釋放,消費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快遞業務量的空間也會不斷優化,特別是市場在向農村下沉的過程中,信息化、數字化紅利將得到有效延展。下一步,快遞行業要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支撐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還需不斷適應產業變革新形勢、高質量發展新要求,通過精耕細作和優化布局,持續深化產業協同,推動服務鏈條與先進制造業相融合,以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
小包裹,大作為。物在流動,人也在流動,一幅流動的社會圖景,彰顯的是社會活力,也是熙熙攘攘的煙火氣。我們相信,效率更高、服務更好的快遞業,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獲得感。(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從快遞增速感知活力中國
快遞半年突破800億件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