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茶飲、中藥咖啡、中藥面包、中藥冰淇淋……最近,一股“萬物皆可入中藥”的風潮在餐飲行業大火。伴隨中藥餐飲逐漸火出圈,也有消費者表達了自己的質疑:喝中藥都要按照劑量服用,奶茶、面包里的一點點中藥成分有用嗎?同時,還有消費者反映,號稱添加了中藥成分的食品飲品,價格往往較高。市面上,38元一個的中藥冰淇淋、52元一個的中藥面包售價普遍遠超同品類商品。
太陽通明茶、太陰相思茶、枸杞百香檸、中醫雪糕,黃芪養生包、荷葉消暑包等養生系列面包……近年來,隨著人們養生理念的不斷提升,“萬物皆可入中藥”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中藥餐飲”逐漸走紅。《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年輕人正成為養生消費的主力軍,18歲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占健康養生消費人群的83.7%。在年輕群體的推動下,很多“中藥餐飲”更是成為網紅產品。
隨著中藥餐飲不斷興起,一些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中藥餐飲是真養生,還是智商稅?這的確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中醫素有“藥食同源”的說法,這也是“中藥餐飲”走紅的重要原因;但與此同時,不少專家、業內人士也直言,“中藥餐飲”噱頭大于實際功效,大多以宣傳養生觀念、求得心理安慰、找尋文化認同為主。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既然“中藥餐飲”未必能達到理想效果,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把市場的交給市場,這是最好的辦法。目前來說,很多“中藥餐飲”主打的還是“文化牌”,這也是其不可否認的優勢。這些年,各行各業都很“卷”,當傳統的餐飲與中藥實現“雙向奔赴”時,其在文化傳播積極價值不言而喻。至于其普遍高于普通餐飲的價格,也有“新奇”“創意”的因素在吸引消費者。當然,這樣的“新潮”到底能延續多久,消費者是否愿意持續為此埋單,這些問題最終都會被市場驗證。
交給市場自凈,也不意味著放任不管,該有的監管同樣不能缺席。對“中藥餐飲”來說,監管部門同樣應延伸監管觸角,確保其健康安全。此外,在對產品本身進行監管之外,還需對相關產品的宣傳進行約束,比如,其不能夸大宣傳、虛假宣傳,只能實事求是地陳述。部分商家將“中藥餐飲”夸成“靈丹妙藥”,這同樣是必須警惕的。監管部門要做的,是確保底線安全,在此基礎之上,市場的無形之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唯此,“中藥餐飲”這一新興事物才能行駛在健康發展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