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購買的電影場次選座時只賣出了2張票,卻不允許我單張購買核心觀影區的中間位置。”近日,有消費者反映,他在影城購買單張電影票時,無法選擇核心觀影區域。(7月10日澎湃新聞)
一石激起層層漣漪。不是情侶就得坐旮旯角,誰會愿意呢?然而,多家影院默契地回應,單身人士買票不能選C位,是出于優化座位利用率的一種安排,這也是行規。潛臺詞就是,影院這么做合情合理,符合追求經濟效益的理性邏輯。而且,整個行業向來如此行事,觀眾似乎只有接受的份。
的確,圍繞影院C位選擇權的爭議,并不是一個新話題。在影院眼中,中間區域的座位是觀影的“黃金位置”,自然具有更高的消費價值,值得持續深入地挖潛。譬如,增加C位的票價。尤其在熱門的場次,C位票價更高。又如,匹配“高配”的硬件,把普通座椅換成按摩椅。這樣一來,C位增值,拉高票房,好像順理成章了。
然而,這一套“行規”并不合乎多數消費者的意愿。為什么?因為有違消費公平的原則。在消費者心里,選位、購票的公平是“先到先得”。要挑到C位,就得早動手,付出時間成本,這在情理上是可以接受的。現在,影院卻試圖單方面改變觀眾的消費習慣,包括改變對公平的認知。說實話,觀影不那么舒適了。對大多數人來說,消費公平讓位于金錢的邏輯,體驗感怎么會好呢?影院不能無視消費者,要提高上座率和票房收入,就得把觀眾感受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