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進一步發揮新職業擴容就業的作用,對保持就業持續穩定十分重要。讓新職業成為就業“蓄水池”,政府監管就要給予新業態、新模式更多空間,社會也應給予新事物、新職業更多包容。
當下,正值求職招聘高峰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布公示,擬增加網絡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等19個新職業。這些富有時代感的新職業,受到各方關注和期待。
正所謂個人奮斗固然重要,市場大勢亦不可缺。技術進步帶來分工細化,催生更多職業,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字職業”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生產、流通、分配及消費的各個環節。此次公示的新職業中,與“數字”相關的職業就有很多。可以說,新職業如同一面鏡子,照見的是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以及我國經濟不斷實現自我迭代的內在活力。
新職業被“認定”,還說明其具備了一定的從業規模和可觀的發展前景。以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等職業為例,這些職業與我國高速增長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密不可分。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創歷史新高,雙雙突破300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與此同時,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缺口還很大。因此,新增相關職業是對人才培養等前置環節發出的“增容”信號,也有利于擴大求職者的就業選擇面。
應當看到,新職業的出現有賴于企業和個人的大膽求索,也離不開國家層面對新業態的包容和推進。比如,去年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將“大有可為”。又如,浙江杭州開放八城區3474平方公里作為智能網聯車輛測試應用區域,占全市面積超20%;廣東深圳公布新增43條道路,使全市自動駕駛開放道路里程達944公里……隨著自動駕駛測試區域擴大,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人才需求也會越來越高。
當然,要實現新職業與經濟發展的“雙向奔赴”,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有不少求職者對于新職業有所疑問:相關政策及制度保障上是否完善?能不能獲得專業的技能培訓、實現職業成長?可以看到,今年不少高校畢業生的擇業就業方向,正是奔著新產業新業態去的。這就要求高校、社會和用人單位之間搭建起合作交流平臺,做好新職業人群的配套服務。此外,相關部門也應進一步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有效治理就業歧視、欠薪欠保、違法裁員等亂象,為新職業人員解決好后顧之憂。
進一步看,新職業的快速發展,也具有穩就業的意義。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上調了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但同時也要看到,今年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79萬。在這樣的背景下,進一步發揮新職業擴容就業的作用,對保持就業持續穩定十分重要。讓新職業成為就業“蓄水池”,政府監管就要給予新業態、新模式更多空間,社會也應給予新事物、新職業更多包容。
社會發展,正是由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努力向前推動的。這些不斷涌現的新職業,契合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新期待,也必將為更多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機會。(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給陪伴類“新職業”一些成長的時間
新職業呼喚新標準新規范